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姜文的鬼才导演之路,到底是才华横溢还是徒 [复制链接]

1#

姜文:鬼才导演,才华横溢还是徒有其名?

姜文导演的6部影片都是历史题材,他的作品不按电影史中同类题材的常规套路出牌,而是突出了被历史遮蔽的部分。

相较于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天云山传奇》和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姜文的作品更加独特和有深度。

在姜文的前两部作品中,他揭示了一个深刻的见解:即使人们亲历了历史,也不一定就能真正理解历史。就像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疯妈对儿子说的那句话,“只能说你没看懂,不能说你没看见”。

姜文的历史观中存在着“看见”与“懂”的冲突,这在李东方的故事中得到了体现。他在家族记忆的鹅卵石房子里,看到了父亲的照片和遗物,但他却感到茫然,似乎所见与历史有着断裂。

这种无知,使得他的死亡带有一种命运的安排和孤独的意味。在姜文的“月亮三部曲”中,他不再通过身体的对立和反差来创造戏剧性,而是通过转喻来表达。

这一系列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一种邀请,姜文增加了对“看”的部分的强调,而想要真正理解,就需要我们在电影之外投入更多的思考。

克拉考尔在《论摄影》中,强调了“观看”、"记忆"与“历史”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他指出,历史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全面地观察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我们才能理解这个时期的所有含义。

因此,他们重视具有时间特性的摄影,这种摄影就像一部宏大的电影,从各个角度描绘特定时期内、有着内在联系的事件。

同时,克拉考尔认为,“记忆只会保留仍然具有意义的事物”,所以照片不仅仅是被历史淘汰掉的碎片。相反,他认为照片需要记忆来激活其意义,这就需要和照片相关的人在世,并且有了解照片中的服饰、首饰、发型等相关文化背景的人来解释,这样照片才能具有真正的意义。

否则,它就只能作为一种收集“残渣”的媒介。

克拉考尔的这种观点可以比喻为“月亮三部曲”的理解路径图,即观众需要首先观看到影像,而影像的深层含义则无法通过内部挖掘来获得,需要借助相关文化背景和互联网上的话题讨论来解读和理解,才能真正领悟其精髓。

此外,我们也可以从姜文作为电影节评委时所认同的电影美学中寻找借鉴。年,姜文在戛纳电影节担任评委,他坚决主张将金棕榈奖授予《大象》,最终,《大象》也获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和最佳导演奖。

姜文导演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魔幻元素和前兆性映像闻名。这种叙事方式让电影的基调变得“谎言”和“虚假”,与受众间建立起“主体间性”,告诉观众电影中的内容是失真的,需要他们通过对话和影像狂欢自行构建真相。

姜文不仅是演员也是导演,他的导演艺术带有“表演驱动”色彩。在早期导演的两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中,方法派的美学意蕴贯穿始终。

方法派的理念是导演和演员要“死”在角色身上,与角色合二为一。观众可能对电影中的“文革”年代和《鬼子来了》中的悲剧感到陌生,但是通过两部影片中方法派的艺术魅力,他们能够感受到电影的召唤力,自我代入并共情。

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如《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象征性元素,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深度的思考和反思。

姜文导演巧妙地借用各种文类,如相声、稗官野史、老电影、小说等,让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产生一种间离式的感受,同时也增强了电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比如,在《邪不压正》中,朱潜龙和蓝青峰吃饺子时的密谋,让人联想到说相声的场景;在《一步之遥》中,对早期电影《阎瑞生》的夸张戏仿,让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在《让子弹飞》中,黄四郎家门上的“感叹号”和“问号”,则让人深思政治的波普色彩。

这些独特的叙事手法和象征性元素,都使得姜文导演的电影作品在艺术性和观赏性上达到了一种高度的统一。

姜文导演的作品通常会引发观众的间离反应,让我们能够以导演的角度看待角色的行为,产生各种情绪反应,如冷笑、大笑或调侃。

例如,在《邪不压正》中,那个讨喜的乌托邦就象征着浪漫的民国梦,引发我们对那个时代的遐想和思考。同时,最后一幕陆先生过安检时的举动也让人疑惑,他双手抬起的姿势像一个十字架,但这个举动又能拯救什么呢?

这让我们深入思考角色的命运和故事的含义。

《罗曼蒂克消亡史》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一样,都在表达对过去的怀念时,存在着对历史理解的空白。尽管两部电影中都有一些象征性的动作,如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在游泳池里做出的十字架式动作,《罗曼蒂克消亡史》中陆先生所说的“好吃的”和“好玩的”,但这些都只是个人主观的记忆,无法承担起对历史的质疑和追究。

因此,两部电影在历史观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只能停留在器物层面的呈现,无法深入历史的本质。

姜文联手何冀平,这位曾经操刀过《天下第一楼》、《慈禧与德龄》等京味电视剧、京剧的大师,致力于复原老北京的风貌,给人们带来一种对老北京的深深怀念。

如果姜文能成功重现这一历史风貌,他将会得到像《阳光灿烂的日子》、《罗曼蒂克消亡史》一样的好评。在《鬼子来了》中,姜文用心塑造了一帮愚昧的村民形象,但他们却是“无历史”的乌合之众,对于惨痛的历史无法形成自省的记忆。

只有疯七爷敢于说实话、敢下手杀日本俘虏,但在他被当成疯子、无人相信的情况下,他成为了唯一的抵抗者,亲手掐死了一个日本兵。

如果当初把日本俘虏交给疯七爷,就不会有后来的屠村悲剧。姜文的尝试,让我们期待他能再现老北京的风貌,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个曾经的历史时期。

令人深思的是,疯七爷所说的是纯正的北京方言,他对于日本侵略者怀有刻骨的仇恨,并且具有消灭敌人的方法。根据他的年龄推测他的过去,他可能是义和团的成员,因此对帝国主义侵略有着深入且明确的理解。

这就是之后的电影可以被看作的“超互动叙事”。在阐述“超互动叙事”概念的时候,NitzanBenShaul认为,除了像3D这种直接追求“沉浸式互动”体验的数字技术,电视剧粉丝的文本“盗猎”行为,以及导演维尔托夫旨在传达意识形态的精准剪辑,都是“超互动”。

二维电影的“超互动叙事”在影片结束时,真正的互动才刚开始,引发观众去解释、解读和探索背后的含义……而姜文电影则是通过“阐释狂欢”的方式来呈现。

有趣的是,“hyper”一词不仅有“亢进、亢奋”的含义,也带有“超”的意思,这恰如其分地展现了“月亮三部曲”的叙事特征。

姜文电影中常常出现令人费解的意象,需要观众在网络上搜索和讨论,以此构建一个“超文本”。姜文电影对于历史的态度非常认真,他的讲述方式虽然炫目,但其深层次的含义却非常深奥,这也使得他的最近两部电影的口碑有所下滑。

在严肃地讲述中国历史和中国故事的艺术创作中,如何平衡“作者性”和观众共鸣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长期值得探讨的话题。

《大象》以最直接、最简单,却又最具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展现了导演姜文对校园枪击案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思考。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对位手法,从多个角度还原了事件的内在联系,让人对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