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姜维智勇兼备,为何七次北伐出兵,都惨败而 [复制链接]

1#

在作战中,邓艾显示了作为一个将领的最大优势,即判断准确。在敌人还没有行动前,他便已经猜测出了对方的动向。往往能够将计就计,依计而行。姜维当时执行的是以攻代守的战略,表面上说是要攻打雍州,实际上却是一直以凉州作为主要目标,在战略线上也向北推移到了金城一带。

虽然,金城虽是要害,但同时确实远离蜀军粮仓汉中。也就是说,姜维在北伐期间,虽然表面来看攻势是主动的,可是间接来说却在逐渐丧失战略优势。邓艾决定诱使姜维出川。邓艾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看出了,蜀汉之所以会以弱国之姿不断地进攻强国,是基于一种流氓心态。

也就是说,通过不断地骚扰曹魏,在远离蜀汉的腹地进行诱调。所以,蜀汉会不断地进攻,出川也是蜀汉的既定国策。假如曹魏大军向北方撤退,那么,蜀军没有理由不跟进。但是,这里就涉及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粮草补给。蜀汉因为之前吸收了大量的庭佣军,使得山地作战能力相当惊人,在短兵相接方面,蜀汉大军绝对是占据着优势。

在兵器装备上面,亦是如此。然面这些条件看似极好,却也只能用于本国特有的战略地势,曹魏大军的人数优势发辉不出来,雄厚财力也发挥不起来。所以,为了转败为胜,邓艾决定因地制宜,诱使出川。果然,姜维不明就里,很快便上了当,落入了邓艾精心设计的圈套。由此,导致了蜀军的惨败。

第一次出征便获得了这么大的成功,一直被人狠狠踩在地上的结巴邓艾不禁心中也有了些许的飘飘然,甚至偶尔还会将自己看成天下第一。据说有一段时间,邓艾被朝廷派到汝南做太守。少小离家,衣锦还乡,邓艾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他第一天到达汝南时,看到那些曾在自己面前作威作福的人都在府衙外面列队迎接,心中不禁扬扬得意。

那段时间,邓艾如何专横行事,都没有人敢在他面前提出反对意见。果然,权力是好东西,说叫人闭嘴就闭嘴。那段时间,司马昭跟他的父亲和大哥一样,对邓艾非常尊重。尤其在军事和物资储备方面,更是对其言听计从。邓艾参与平定了扬州的叛乱,并成功反击了东吴的进攻,令他们非常欣慰。

要知道,放眼望去,朝堂上不过都是些酒囊饭袋。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善于领兵作战的人,肯定得好好使用,让其人尽其才。正元二年,邓艾从东南转战西北,再次对抗蜀汉将军姜维,而这也是他在阻止对方北伐过程中所经历的六次战争中最为凶险的一次。此时,邓艾早已因功被封为方城乡侯,领安西将军。

史料记载,就在邓艾等人在淮南地区消灭寿春叛军不久后,姜维复出陇西狄道,对曹魏发动了战争。这年八月,姜维率军一鼓作气,大败王经部队,并斩杀敌军数万人。王经遭受重创,不得不退回狄道城内。得知王经惨败,陈泰立即率部进行增援,邓艾也被司马昭火速调往前线。

在陈泰和邓艾的共同努力下,曹魏军终于率军越过人迹罕至的高城岭,在夜间一举打破了姜维对狄道城的围困。姜维不得已只得撤退至钟题地区,第六次北伐宣告结束。战争结束后,邓艾再次因战功被正式授予安西将军的职务,同时还兼任护东羌校尉。战后,很多将领认为姜维大军虽说在陇西获得了短暂的胜利,但被曹魏军赶走后也一定已筋疲力尽,无法再在短时间内发动新的攻势。

所以完全可以趁着这段时间休养生息,以利再战。但是,不管别人怎么说,邓艾却仍固执地认为姜维肯定会在不久后再次发动进攻,他命令手下各部做好战争准备,不得有任何松懈,随时准备抵御姜维突然发动的新一轮进攻。

当时邓艾判断姜维出兵的依据有五点:

一、祧西之战的大败,蜀汉士气空前高涨,而曹魏陇西却异常空虚;二、祧西之战,损失了数万陇西精锐和兵器军械都需要重新补充,这段时间正是曹魏军的虚弱期;三、姜维可以通过西汉水进行运输或者行军,曹魏却要走陆路,姜维反而有以逸待劳的优势;四、曹魏的兵力分散在多处,姜维作为进攻方,只需要全力攻打一处即可;五、南安、陇西、祁山有粮草,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综合以上五点,邓艾预料姜维会再度出兵。

果然不出所料,不到一年的时间,姜维再次发动第七次北伐。这次他一改前番的出兵路线,改由钟题出兵,向北进攻祁山堡。由于邓艾事前就已经提醒众将加强防御,所以姜维此次的北伐行动并没有给曹魏将士造成恐慌。经过一番厮杀,姜维见不能获胜,于是便放弃对祁山堡的进攻,改道向西北方向进攻董亭、南安。

姜维进攻南安的动作再一次被邓艾成功捕捉到,按照邓艾早已制定好的战略部署,曹魏大军设防在武功山一带,才将姜维打退,接着又以逸待劳,在段谷地区与姜维主力激战,而这也是姜维在北伐中原中遭受的最大一次失败。

在这场战斗中,姜维遭受重创,十余名将领被杀,数千名士兵阵亡,近万人被俘。面对这修烈败局,姜维只能再次退回汉中,仓促结束了伤亡惨重的第七次战争。正如《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中所写:艾筹划有方,忠勇奋发,斩将十数,减首干计。

此役之后,邓艾受到了司马昭的表彰,不仅自已被授予镇西将军,都督乾右请军事,获封邓侯,就连儿子邓忠也被封为了亭侯。一时间,邓家家门甚为显赫就这样,邓艾和姜维这对死对头,相爱相杀了这么多年,却始终是彼此胶着、两人都为了让自已的国家获取更大的利益而不肯后退一步。

那么,智勇兼备,被诸葛亮调教了多年的姜维为什么会频频败给邓艾,处处低他一等呢?不得不说,姜维的轻敌和邓艾的料敌机先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邓艾的谋划之前咱们说过很多了,现在再一起来看看姜维是如何轻敌的。姜维作为曾受到过蜀汉丞相赏识的青年将官,年纪轻轻便志得意满,绝对是不会轻易就把谁放在眼里的。

在对待邓艾的事情上,亦是如此。据说当年夏侯霸在投奔蜀汉的时候就跟姜维说过,司马氏刚刚夺取了曹魏政权,还没有来得及向外拓展。但是要他千万小心两个人,一个是钟会,一个就是邓艾。

在说到邓艾时,夏侯霸特意介绍道:“有一个人姓邓,名艾,字士载,小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但是他从小就理想远大,每每看到高山大河,就想着在那里建造军营比较好,那时候知道的人都嘲笑他,认为他不过就是在开玩笑,只有司马懿认定他是个军事奇才,对他十分称赞。”

怎么样,大家看到这儿,是不是都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哇,这不就是天生帅才吗?这样的人不成为军事奇才,谁还能当啊?可是姜维听后却只是轻飘飘地说了一句:“量此儒子,何足道哉!”姜维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这个邓艾不过就是个玩泥巴的乡巴佬,有什么好害怕的。就凭他,估计也弄不出来什么大风浪。

哎,真是好大喜功到没边儿了,难怪姜维会三番五次地败给邓艾,不败才是没天理!所以,有句话说得还真对:心态决定成败。按道理讲,邓艾几次打败姜维,应该成为曹魏朝廷的励志楷模,会有很多人争相效仿。然而,遗憾的是,从正元二年(公元年)到景元三年(公元年),七年间,曹魏西北之梁柱,却仍只有邓艾一个。

这期间,邓艾吸取了司马氏的作战经验,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守为攻,广修工事,大打消耗战。任由姜维多次出击,多数却都是无功而返,甚至惨败。与此同时,邓艾的事业也在不断地与蜀汉展开的激烈交锋中到达了顶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