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点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211/h2v5qfn.html三国历史到了后期,彼此之间的战争,目的已经不完全是出于领土扩张,而是出于内政的需要。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国内的政治强人迫切需要巩固地位,这时候,任何手段,都比不上一场对外战争的胜利来得直接、有效。
魏、蜀、吴都有这样的战争,区别只在于,有的政治强人是出于自保,有的则想要扩大权力。而且,战争的胜负不同罢了。
最著名的例子,当然是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以蜀国的国力,这样的战争频率绝对算是穷兵黩武,但是“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的原因,不仅仅是《后出师表》里说的“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其实还有个人安危的问题:诸葛亮、姜维权力那么大,又手握强兵,如果不去打仗,该如何自处?
吴国与魏国,恰巧同时出现了两个权臣,吴国是诸葛恪,魏国是司马师。双方都需要对外战争来提升声望,于是两度交手。第一次,司马师趁着孙权新死,吴国内部权力交接未稳,发动进攻,东兴一战,吴国战胜,诸葛恪的权势达到顶点;第二次,是次年,诸葛恪主动进攻淮南,结果在新城大败而归,诸葛恪人望尽失,很快就被谋杀了,而司马师的地位得到巩固,第二年行废立,废掉了曹芳,立了曹髦。
司马昭伐蜀,也是出于内政的需要。这场战争,有两个背景:
1、司马师于正元二年(公元年)在平定毌丘俭之乱(淮南三叛中的第二叛)的时候,暴毙于前线军中。这是个突发事件,事前并无准备,司马昭仓促之间接掌了权力,地位是不稳固的,直到后来甘露年间平定了诸葛诞叛乱(淮南三叛中的第三叛),这才坐稳了权臣。但是,这时候的司马氏,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权臣,要往禅位的方向跨出实质性的步伐了。
2、发生在甘露五年(公元年)的高贵乡公事件,对于司马昭来说,是一次严重的政治危机。司马昭迫切需要一个盖世功勋,来冲刷掉弑君的恶名,同时,将禅让之路走下去。
于是,司马昭开始推进伐蜀的战争。景元四年(公元年),随着战争的节节胜利,司马昭禅让之路也在步步迈进。曹奂即位后,多次表示要封司马昭为“晋公”,司马昭没接受。代蜀的战争进行到一半,司马昭接受了,成为晋公。
景元四年十一月,刘禅出降,蜀汉灭亡。次年(公元年)三月,司马昭晋升为晋王。按计划,下一步就该是禅让了。可惜,司马昭的阳寿已尽,等不到了。公元年八月,司马昭病死。司马昭虽死,但是魏晋禅让的步伐已经停不下来。公元年十二月,司马昭死后四个月,其子司马炎受禅,建立晋朝,改元泰始。
所以,如果伐蜀的战争失败了,历史如何走向,这还真是个有趣的问题。司马昭的威望肯定会大大受损,禅让之路,肯定要中断。先是有弑君之恶名,然后又是举国攻伐大败而归——政治上失分实在太大,要修补回来,这需要时间。但是,司马昭这时已经只剰下一年的寿命了。他的长子司马炎,当时虽然年近三十,但是个悠然度日的公子哥,政治经验非常浅。
如果司马昭在名实俱损的情况下死去,司马家族里能顶得起这份家业的,大概只有他的叔父司马孚。但是司马孚吧,自称是曹魏的纯臣,会不会接着往禅让的方向去走,还真不可知。而其他的世家大户会不会蠢蠢欲动,向司马家学习。也还真不好说。
如果曹魏内部乱了起来,蜀、吴两国能不能抓住机会,也真不好说。总的来讲,蜀汉有刘禅,机会不大,但吴国的孙皓是有野心的,说不准能趁乱捞点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