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硬核科普国内一团糟,挑起对外战争有什么 [复制链接]

1#

看历史的时候,很多读者老爷会疑惑于这样一个问题: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的时机,并不是在它内部稳固的时候,而往往是它内部矛盾重重的时候。

三国时候的蜀国是这样。作为三方势力中最弱的一方,同时也是内部最不稳固的一方,蜀国反而是发动战争最频繁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魏蜀两国的边境从未消停过。

内部结构松散的游牧政权也是如此。匈奴、突厥的战争活动几乎从没间断,而一旦建立了辽国这样稳固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他们反而消停了,与宋朝维系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到了近现代也是如此,比如二战前后,发动战争的并不是美国英国这样实力强大而又内部稳定的国家,而恰恰是德国、日本、意大利这样内部极不稳定的国家。

到了今年,这一现象又有了例证,一些国家尽管国内疫情非常严重,却似乎并不在意,而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挑起对外冲突上。

这一现象似乎是背离常识的,国内存在问题自然要设法解决国内问题,挑起对外冲突不是南辕北辙吗?搞不好还会玩火自焚。

其实,早有学者研究过这个现象,并且还提出过一套专门的理论,今天,龙马君就结合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为读者老爷们科普下这一理论。

一、军政府上台:乱成一锅粥的国内形势

年,阿根廷的军政府面临着伊朗严峻的国内形势,自年通过非正常手段上台以来,阿根廷就没消停过。

首先是濒临崩溃的经济,上台第一年,阿根廷的平均物价就涨了4倍,相当于所有国民的资产缩水到了原来的四分之一。从年到年的7年间,阿根廷的通货膨胀率每年以超过%的水平上升。

经济增长就更别提了,军政府上台以来,经济负增长就成了阿根廷经济的新常态,年负增长2%,年负增长5%,到了战争发生的年,阿根廷的经济再次陷入负增长。

社会运动也是风起云涌,尽管阿根廷的经济问题并不完全是军政府的锅,但是老百姓可不管那么多,军政府既然控制一切,那自然要为一切负责,各种罢工、游行、集会、示威活动已经成了阿根廷人民生活的重要部分。

年,有三分之一的工人参与了全国大罢工,各行业自己组织的罢工有起。

年,全国各类罢工起数增加到了起。

年,阿根廷的工人联合总工会又一次发起全国大罢工,这次,超过一半的工人参与了进来。

到了年底,军政府遭受的责难与攻击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几乎所有的民众都在表达对军政府的不满,甚至连一向沉默的媒体都坐不住了,开始跳出来激烈的批评军政府。

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到,阿根廷军政府已经处于严重危机之中了。

二、被排除的常规策略

按照一般的理论,为了摆脱危机,阿根廷军政府有三种策略可以选择:

策略一:迅速提振经济,挽救濒临崩溃的经济,重建人们对军政府的信心。

简单的说,这个策略就是对症下药。既然因为经济问题而引发民众不满,那就解决经济问题好了。经济一恢复,大家有饭吃了,自然闹事的人就少了。

可是这一策略的问题也非常明显。

第一,经济哪有那么容易就能迅速提振的,这是世界性的难题,军政府之前6年的努力就没有什么效果,现在怎么可能突然奏效?

第二,军政府已经错过了上台后的短暂容忍期,现在已经有一半的工人参与到了罢工中,没有工人干活,再有效的经济政策也不会发挥作用。

因此,这一策略已经排除。。

策略二:进行改革,按照民众意愿重组政府,还政于民。

这个策略就不多介绍了,大家都懂,绝对要排除。

策略三:进行镇压,以强力手段重建社会秩序。

这其实已经是军政府用烂了的手段了。在军政府执政期间,数十万计的异见人士被逮捕,有多人被秘密处死,很多人是被装进麻袋从飞机上直接扔进大海中。在年3月的一次示威游行中,军政府一次性就逮捕了超过人。

明眼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镇压行动已经逐渐丧失意义,一次镇压会激起无数次的反抗,而军政府正在逐步失去对局势的掌控。

三、非常规策略:转移视线战争理论

常规策略不起作用,那只能采取非常规策略了。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政治精英们很早就发现了一个规律:与外部群体的冲突有助于增加一个组织的内聚力,强化成员归属感和对群体身份的认同。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政治学家马基雅维利就经常把挑起对外战争作为解决国内问题的战略选择提供给统治者决策。

年,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家昆西·赖特在他的代表作《战争的研究》中,就结合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转移视线战争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内部危机与外部冲突是紧密联系的,当政治家面临严峻的国内挑战时,他们可以通过发动对其他国家的战争来克服国内危机。

一旦挑起对外战争,一方面,必然伴随对外战争的民族主义情绪将很快取代对统治者的不满情绪,统治者可以借此来使国内民众的注意力转移至国外,从而缓和当前的困难,度过危险期。

另一方面,战争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扩展统治者的权力地位。

为了战胜敌人,对反对派的压制将变得容易接受,在战争情况下,他们据说随时可能成为敌国的内应。

为了战胜敌人,分配给民众的资源也可以大大减少,毕竟,一切为了前线。

为了战胜敌人,对统治者的不满或者反对也将变得不合时宜,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头,对统治者的反对就等于对敌国的支持。

挑起对外战争的好处还不仅仅如此,如果打赢了,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彻底解决国内危机。

战争胜利所带来的巨大威望将使得统治者重获民众的支持,并且还会获得足够长的容忍期再次解决国内的问题。

通过战争掠夺和战争赔款,可以将国内的危机转嫁至国外,就像当年的甲午战争中发生的。

此外,战争本身就是对经济的巨大刺激,战争期间不用说了,战后,为了应对敌人可能的报复,统治者还需要保有强大军队,这对创造需求和解决就业都非常有利,当年日本和德国的经济就是这么爆发式增长的。

四、加尔铁里将军:OK!Let’sgo!

面对前文所述的严重危机,挑起对外战争已经成了阿根廷军政府的唯一选择。那么,拿谁开刀呢?

阿根廷主要和智利还有英国存在领土争端:

先说智利,它与阿根廷在比格尔海峡的边界划分问题上一直有争端,两国一度闹到陈兵边界。但是,智利这个对手不太好对付,虽然智利人口、国土面积上都比不上阿根廷,但是经济发达,资源丰富,军队战力在南美非常突出,赢得了所有的对外战争,号称“南美小霸王”。打智利,阿根廷心里是没底的,同时,它又与智利接壤,稍有差池,智利军队就会攻入阿根廷本土,到时候军政府就难堪了。

再说英国,英国与阿根廷对马岛的主权归属存在争议。英国毫无疑问是个强国,但是当时的英国已经今非昔比。

首先,英国同样面临严重的国内问题,经济动荡,通货膨胀,失业率居高不下,英国政府自顾不暇。

其次,迫于巨大的财政压力,英国的军事实力大大减弱。战争爆发前的年,英国开始执行削弱在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驻军的计划,驻守马岛的英国驻军只剩下一艘装备两挺机枪的老旧破冰船和象征性的海军陆战队。大量海军军舰也面临退役,曾经不可一世的皇家海军已经没剩下多少像样的军舰了。

最后,马岛与英国本土相距太遥远了,整整公里,劳师伐远是兵家大忌,何况是跨越小半个地球。再说了,这个偏远小岛对与战略收缩的英国的价值已经微乎其微,民众对他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