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葛亮为啥能接受刘禅孙权二帝并尊,其实孔 [复制链接]

1#

公元年4月,孙权在武昌登基为帝,建国号为吴,孙吴王朝正式建立。而当孙权称帝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使者前往成都,通报蜀国,建议二帝并尊。但是蜀汉的大臣各个反对,谴责孙权,反倒是诸葛亮投了赞成票。

在三国历史上,东吴一方一直都是很尴尬的局面,所以他的登基称帝经常为人诟病。反观其他两个政权,曹魏有天子禅让,蜀汉是汉室宗亲,不管刘协的禅让合理不合理,刘备的皇叔身份是真是假,但是好歹都是在三国乱世站稳了舆论制高点。

再看东吴,什么也不是,所以他在曹魏和蜀汉的中间一直都是一个砝码。因为蜀汉和曹魏的矛盾永远都不可能调和,所以孙权的很多操作在我们今天看起来就是很怪异的。他既可以和刘备结“秦晋之好”,协力抗魏;又可以自贬身价,屈身做大魏吴王。也正因如此,东吴做出的很多事情,都会让人莫名不齿。

其实,孙权想的很清楚,自己没有一个合格的名分,所以只在在两方势力之间走钢丝。而且,一旦把握不好尺度,东吴要是被曹魏和蜀汉都记恨上,那就是灭顶之灾了。但是随着刘备的去世,蜀国国力衰退,自己又慢慢在曹魏一方深深忌惮之后,孙权索性就不再装了,直接建国称帝了。

而且,孙权在登基的诏书中写出的理由十分冠冕堂皇:现在汉家王朝分崩离析,北方的大好疆土竟然被逆贼曹丕篡夺。如今大汉祭祀断绝,皇位空虚,实在没办法了,我孙权愿意奉天伐罪,即位称帝了。所以在孙权在武昌称帝之后,不管是蜀汉还是曹魏都表示出了深深的鄙夷。

要知道,在当时整个天下最不缺的就是皇帝,也不知道孙权是不是眼神不好居然说皇位空虚。而曹丕更惨,一年前还兴高采烈的册封孙权为大魏吴王,没想到刚刚过了这么几个月自己就被孙权骂了个狗血淋头。

不过,别看孙权在诏书中说的自己是天命所归,多么尊贵霸气。但是实际上,在登基之后,他做出的第一件事,就是派使者前往蜀国通报刘禅建议二帝并尊。面对这样的军国大事,刘禅一边征求文武百官的建议,一边派人持书去见汉中的诸葛亮。

而面对这样的通报,蜀汉的大臣各个反对。他们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本来曹魏出了个曹丕就让他们很是恼火了,现在你东边又出现一个皇帝,这怎么可以呢?普天之下,就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我们的君主。因此各个义愤填膺得给刘禅上表,让刘禅拒绝这样的请求,从此断绝和孙权的往来。

不过,当汉中的消息传来之时,各位大臣都懵了。一向坚持以正统自居的诸葛亮居然同意了孙权的请求。在信中,他对很多大臣说到:如果我们把孙权定性为逆贼,那就应该起兵讨伐他,短时间内能将其消灭吗?吴蜀一旦开战,不是白白让曹魏捡便宜吗?如果我们继续北伐,孙权又会偷袭我们的后方,到时候又将如何应对呢?所以与东吴和睦相处,对我们自身是最有利的。

于是,他当即派遣陈震为使者出使东吴,祝贺孙权登基,孙权非常高兴与陈震一起登上祭坛,歃血盟誓,承诺共同剿灭曹贼,平分天下。而且,这次的联盟不仅使得吴蜀两国再次绑定到了一起,而且两方还对以后的天下进行了分割:徐州、豫州、青州、幽州归顺东吴、并州、凉州、冀州、兖州归属蜀汉。

其实,吴国和蜀国的关系经历了多重变化。当年的赤壁之战,双方协同抗曹,瓜分荆州;后来的孙权嫁妹,皇叔娶亲,双方又度过了一段蜜月期;但是随着刘备入蜀,孙夫人回江东,诸葛瑾讨荆州未果之后,双方的关系就出现了降温;直到关羽被杀,夷陵大火,双方的关系彻底到了冰点。而随着邓芝陈震等人出使东吴,似乎双方的关系又重新出现了缓和。

而且,陈震这次出使东吴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双方订立盟书时有过这样的承诺:如果蜀国被侵略,吴国必须出兵相助,如果吴国被侵略,那么蜀国也必须出兵相助,背弃盟约者人神共弃,不得善终。如果从盟约本身来讲的话,那么双方确实都履行了这样的盟誓。

诸葛亮六出祁山,东吴都没有趁机搞破坏,姜维九伐中原,问题也只是出在蜀汉内部,而没有东吴一方的牵绊;而吴国,一方面是确实尊重了盟誓,另一方面就是孙权的接班人出现了重大变故,太子和鲁王党争让整个吴国鸡飞狗跳,实在没时间顾得上和其他两国发生任何摩擦。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十分感慨的说一句了。如果从诸葛亮和鲁肃这两位思想战略家的角度分析,这样的结局无疑是好的,孔明子敬一生都在坚持吴蜀联盟,而这样的联盟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了将近30年,不得不说是两个人希望看到的结果。

但是如果从天下大势的角度看,这又是两人最不希望看到的悲剧结果。因为这个结果的前提,是三足鼎立几十年的稳定局面,三方势力在斗争了几十年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平衡和稳定。鲁肃在《榻上策》中提出的“二分天下”不会再出现了,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展望的“待天下有变”也是无法实现的目标,这可能就是两个人的悲剧吧。

三国的时代让人痴迷,三国的时代又让人抓狂。这可能就是我们如此喜欢三国的重要原因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