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颂红旗
历史上的三国时期,一般指曹丕篡汉的年至司马炎灭吴的年。这60年中,总共发生了六次重大历史事件,直接影响三足鼎立的形势和演变。第一次事件,公元年曹操去世,长子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并称帝,国号为魏;第二次事件,公元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为汉,史称蜀汉;第三次事件,公元年,孙权称帝,国号为吴,三足鼎立之势正式形成;第四次事件,公元年,曹魏灭蜀;第五次事件,公元年,司马炎逼曹奂禅让建立西晋,曹魏灭亡;第六次事件,公元年,司马炎灭吴,全国统一。显然,“三国”中的孙吴撑到了最后,这是为什么呢?
1.中庸之道。三国当中,从综合国力和占地面积来看,东吴均排名第二,但孙权称帝晚曹魏九年,晚蜀汉八年,其间,孙权曾经接受曹丕封赐为吴王,这不是他的软弱,更不是他不想当皇帝,而是审时度势的高明之举。原本在公元年,东吴夺荆州杀关羽,成为蜀汉死敌,面临被刘曹联合夹攻的风险。这个时候孙权贸然称帝,等于逼着刘曹联盟,所以孙权接受了曹魏的封号,不急于称帝,这样拥汉的蜀汉和篡汉的曹魏就不可能结盟。同时,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清楚,从战略上讲,魏蜀结盟和魏吴结盟,最后的结果都是蜀、吴被各个击破。孙权既不想出现这种局面,也不敢拿热脸去贴蜀汉的冷屁股,唯一能做的就是等,等待时机的出现。到了年,诸葛亮准备伐魏,为了巩固大后方,主动派人与东吴结盟。这就不一样了,孙权笑纳了蜀汉美意,并趁着蜀汉与曹魏打得不可开交时,于年称帝立吴。相反,刘备就没有孙权这份耐心,看见曹丕称帝,想都没想就打出“汉”的旗号,其护汉之心可以理解,但暴露出战略眼光和胸襟雅量稍逊一筹。所以,在荆州被夺、关羽被杀时,刘备不顾诸葛亮等人极力劝阻,倾国之兵前去报仇,将蜀中精锐丧失殆尽。之后,诸葛亮花了五年时间平定内乱、重整旗鼓,虽然具备一定实力,但境况明显大不如前。这时的蜀汉如果守成或许是最佳选择,然而诸葛亮身负刘备遗嘱重托,自己也想建立不朽功勋,硬着头皮跟曹魏搏斗六年,直至累死在五丈原。
2.名将辈出。东吴不像曹魏那么人才济济,也不似蜀汉那样人才凋零,能够治国安邦的人才不多也不少,而且名将一茬压一茬,从来没有中断过。刚开始是周瑜,周瑜之后有鲁肃,鲁肃之后有吕蒙,吕蒙之后有陆逊。陆逊之后的诸葛恪才气过人,但刚愎自用骄傲自满,在政变中被杀后,陆逊之子陆抗成为吴国的末代名将。这六个人,除陆抗外都是孙权在世期间任用的大都督、大将军,为巩固东吴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特别是出将入相的陆逊,战功卓著且辅佐孙权时间最长。如果说攻夺荆州还有吕蒙的功劳,那么夷陵之战则让陆逊一战成名,“火烧连营”令刘备也尝到曹操在赤壁兵败的苦头。反观蜀国,黄金一代的五虎上将相继去世后,就剩下魏延、姜维算是有勇有谋的骁将。然而,魏延被诸葛亮遗命诛杀,姜维坐了20年冷板凳。年,诸葛亮病逝,蜀汉的大将军是蒋琬,之后是费祎,在蒋、费主政期间,姜维统领军队不足万人。直到年费祎被刺杀身亡,姜维这才取得军事指挥权。蒋琬和费祎人品官德和能力水平都没问题,这一点诸葛亮没看错人,让这两人当丞相也没问题,刘禅没用错人,但是让他们担任大将军,把姜维摁在板凳上20年,这就是非常严重的错误。那20年中,从年到年的12年间,司马氏与曹氏争权闹得不可开交,正是曹魏政权最动荡时期,如果一定要北伐,这个时候是最佳时机。到年姜维主政出兵时,司马氏已经完全控制曹魏政局,人家不主动打你就不错了,姜维再有能耐,此时已经无力回天。
3.地理优越。司马氏先灭蜀再灭吴的原因有三个。一个是蜀国从夷陵之败到九伐中原,已经折腾得奄奄一息,属于强弩之末;第二个是司马家族与蜀国交手多年,从国家利益打成了家庭恩怨,必先灭蜀而后快;再一个原因,蜀道虽险,但对魏兵来说远没有长江天险可怕。当年的赤壁之战,老将们仍然记忆犹新,而新兵们只会暗自庆幸。年,魏军攻打蜀国时,吴国皇帝孙休还派兵策应支援蜀国,直到刘禅投降后才停止救援行动。这说明,当时魏国对吴国主要采取守势,没有大举进攻的能力和迹象。而且,公元年西晋代魏后,从年到年,吴国末代皇帝孙皓每年主动攻打西晋一次,双方互有胜负。这也说明,吴国连续经历几次内乱消耗,还没有伤筋动骨,仍然具备战略出击和反击能力。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割据江东的地理环境优势。一方面,有天险可守,敌国不敢贸然进攻;另一方面,江东人丁兴旺,提供了兵源,吴国经济发达,提供了军需,只要战时动员机制可靠,完全具备持久对峙能力。吴国最后被西晋所灭,主要原因不是军事上失利,而是政治上失败,导致人心涣散,晋军所到之处基本上兵不血刃。比如,曾经让北方军队大吃苦头的东吴水军,还没等开战,几万人一夜之间全部逃跑。后来孙皓给舅舅何植写信,述说了落败的原因:不防守的人,不是粮食不足,不是城不坚固,是军队不肯作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