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三国历史之风云人物 [复制链接]

1#

在刘备还没有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早就为他设计出一套成功分天下的方案:占领荆州,据西蜀之地,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待时机成熟之时统率荆州之兵,进据宛洛;率益州之师,出击秦川,以兴汉室。诸葛亮出山之后,就是凭借此政治蓝图来辅佐刘备的,以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建安十三年,曹操基本上平定了北方后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意在消灭刘备、吞并江南,一统天下。这个时候刘备兵少将寡,军事上连连失利。诸葛亮认为,蜀汉的唯一出路就是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先有立足之地才图谋其他方向发展。于是,他亲自出使东吴,舌战群儒,说服孙权,智激周瑜,促成了孙刘联盟。又从其他方面帮助周瑜,为赤壁之战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而又被诸葛亮分析曹操在兵败之后会走华容道出逃,安排了关羽守住华容道。因为如果贸然的杀掉曹操,则中原地区就会群龙无首,一定会四分五裂,你争我夺,天下势必大乱。而且东吴也会乘此机会向北方发展吞并刘备力量,所以再三的权衡之下选择了受恩于曹操的义气如山的关羽去坚守华容道。

最后果然如诸葛亮所料:曹操果然在赤壁大战中败下阵来选择从华容道逃跑,一路上遭到了各路军马拦截,仓皇来到华容道被关羽拦住了去路,然而关羽还是恋及旧情及当日曹操的恩惠放了一马。

每当我们读起三国的时候总会想起诸葛亮的智慧超群,关羽的义薄云天。无不赞扬他们的人性与品德。然而在实际的历史中我认为是不需要这样智慧,诸葛亮太过于谨慎,或者说有点谨小慎微了。最终导致曹魏的日益壮大,而蜀汉还是一样弱小。始终无法与之抗衡。最后在诸葛亮穷兵黩武的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以及姜维的九伐中原后走向了灭亡。

第一次北伐失败,并非蜀军有什么粮草不济的困难,蜀军的部署也没有太大的问题,唯一的原因就是蜀军将领和军队的整体实力跟曹魏军相差太远。而魏国也非常重视诸葛亮的北伐,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分兵阻击蜀军的进攻,还取得了胜。由此可见,当时如果不是蜀国太弱,就是诸葛亮真的不太善于用人或者说并不是军事上的行家。

第二次北伐失败,主要原因就是曹魏不像当年项羽派遣的章邯,而是早有准备,守住了陈仓前的谷口。只能叹息诸葛亮生不逢时了,曹魏主力都不在的时候,都打不过,可见这实力不是差一点半点了。否则,计策到位,再出个樊哙、周渤之类的猛将,冲垮曹军,陈仓不就拿下了。

第三次北伐,在建兴七年(公元年)春天,诸葛亮派遣大将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雍州刺史郭淮率曹军救援,诸葛亮亲自率军从建威出兵,将郭淮击退。这次北伐算是一次小的成功,漂亮的进行了一次围点打援、游击的战略军事行动,并且占领了二郡。

第四次北伐,在建兴九年(公元年)年初,诸葛亮亲率大军进攻祁山,这次是第二次出祁山。在这次北伐中,诸葛亮使用了发明的“木牛流马”来运输粮草。这次北伐期间,司马懿主管军事大权,都督关中诸将,抗击诸葛亮的进攻。诸葛亮因为缺粮,遵循“因粮于敌”的原则,趁机收割了上邽地区的麦子。司马懿得知消息,追击诸葛亮到了卤城,因为曹军进攻失利,就地扎营进行防守,也就是在这里,司马懿被讥讽为“畏蜀如畏虎”。当然,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最终还是失败了,但是在这次北伐撤军途中,射杀了魏国大将张郃,也算是一点小的安慰。

第五次北伐,在建兴十二年(公元年)年初,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就是第一次北伐时,赵云率领疑兵出击的线路。诸葛亮顺利占据了武功五丈原,并在渭滨屯田,与司马懿相持于渭南。同时,还约定吴国共同发兵伐魏,东西夹击魏国。在这次北伐期间,发生了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妇女用的服饰,想激怒司马懿出战的故事。但是,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手下将领的愤怒。这让我们在嘲讽司马懿的同时,感觉到司马懿这胸襟气量,也着实的让人赞叹。三国最终归于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诸葛亮最后一次终因操劳过度病重,卒于军中,时年五十四岁。五次北伐也因此以失败而告终,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战绩,反而大量的消耗了国力。

在诸葛亮死后,他的嫡传弟子姜维也没有顾及到此时的蜀汉已经国力空虚,民声怨道,无力再继续战争。国家应该急需恢复发展生产。但是依然一意孤行,继续北伐。最后在曹魏大将邓艾奇袭蜀汉国都之后被灭亡。所以在后世的很多评论中都会说诸葛亮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却不是一个精通的军事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太谨小慎微、急于求胜、没有冒险主义、开拓创新精神,太过于信任自己而不采用别人的意见和计划!

百家号独家原创,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谢谢批评指正!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