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三国演义》之中有这样一段话:“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通过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所说的是那几个人,而在这几个人之中,更是以卧龙诸葛亮的才智最为惊人。像我们熟知的一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更是让人对他由衷的敬佩。可在一些人眼里,这样的故事毕竟是小说所言,有一定的夸大成分在里面,那么诸葛亮的真才实学究竟有多少呢?
01
首先是来自诸葛亮的老对手周瑜的评价,在周瑜将自己于诸葛亮对比之后,无奈地感叹道:既生瑜,何生亮。其实周瑜本身的才智并不会比诸葛亮逊色多少,只不过在小说之中,周瑜的才智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反而是气量狭隘被人熟知。在和诸葛亮的一系列竞争之中,更是被诸葛亮活生生的气死。虽然这件事情不免让人觉得可惜,但诸葛亮的才智还是让人有了最为直观的影响。
▲影视剧中的诸葛亮
其次就是针对于天下各方势力的时候,诸葛亮的态度,在面对东吴的时候,诸葛亮一直都在寻求更好的合作。毕竟魏国最强,也只有蜀国和吴国联手,才有可能和魏国形成对抗。在面对南方蛮夷部落的时候,诸葛亮更是采用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七擒孟获之后让对方对自己心悦诚服,再也不会有多余的想法。
▲刘备
对待魏国时,诸葛亮一直以兴复汉室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虽然最终失败了,但这种精神却值得人们敬佩。而对待自己的主公,诸葛亮更是无比的忠诚。倘若没有诸葛亮的辅助,相信单凭刘备本人,想要成为三国的霸主之一,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一件事情。毕竟在那个时候,刘备本身的才智相比于其他人,还是会稍显不足的。
02
最后就是让很多人感到十分遗憾地六出祁山,病死五丈原的事情。在这一点上,诸葛亮的才智可以说强,也可以说一般。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本人足智多谋,才让司马懿不敢与之在外周旋。在面对诸葛亮进攻压力的时候,司马懿更是选择了闭门不出,这让诸葛亮一点办法也没有。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那个时候魏强蜀弱,诸葛亮的这种行为实在是有点逆天而行了。
▲蜀国军队
当时蜀国的整体实力相比于吴国要强一些,但是相比于魏国还是弱了很多,而连年的征战更是让蜀国国内经济和民生陷入了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之中。虽然诸葛亮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保证了蜀国内部粮食的生产。可这种生产却并没有能够产生盈余,仅仅只是在满足自己生活所需的同时,支持了前线部队作战而已。
▲刘禅
在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这种情况还能够有办法得到控制,可是当诸葛亮一旦去世,所有的弊端都会暴露出来。蜀国的国力更是因为这种连年看不到希望的战争而变得越来越衰弱,在诸葛亮死后,姜维同样九伐中原,更是加剧了这样的情况。也正因如此,后来的刘禅在看到没有任何希望对敌时,干脆就直接乐不思蜀了。
03
其实无论是军事、政治、经济、民生,诸葛亮的才学都是毋庸置疑的,更难能可贵的是,诸葛亮身上的忠诚。因为刘备曾经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一直到去世的时候,都还在为他想着光复汉室。在整个蜀国之中,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更是一直都在为国家而考虑。可是和诸葛亮才智接近的司马懿却完全是另外一幅模样。
▲司马懿
在面对曹魏政权的时候,司马懿一直都在潜心蛰伏。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更是带领自己的家族窃取了曹魏的国实,建立了晋朝。在这一点上面,司马懿似乎更加聪明,可却也更加让人唾弃。毕竟像这样的事情,不论怎样解释,都实在是算不上有多光彩。
▲诸葛亮相关配图
总而言之,诸葛亮的真实才学还是值得肯定的,即便是没有像小说之中这样的神话,但在那个年代,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无人能出其右的人物。而很多时候,比才智更加珍贵的是道义。在三国时期,能够有这样逆天的才智,同时拥有这样忠诚的品质,这才是我们后人在观看《三国演义》时,最喜欢诸葛亮的原因。
结语
在诸葛亮的人生之中,他真正地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几个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不完全是因为诸葛亮的倔强,而是因为他心中的信念。很多人认为他大可不必六出祁山,但后世的我们又怎能理解诸葛亮心中的所思所想呢。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