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期,司马家族经过数十年奋斗,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此时的曹魏,名义上还是曹氏子孙当皇帝,实权却在司马昭手里。三国,是一段比较混乱的历史时期,魏蜀吴之间,相互攻伐,今天魏伐吴,明天蜀国攻打魏国,后天蜀国吴国又联合抵抗魏国。
三国之中,当数魏国的实力最为强大。吴国次之,蜀国的实力最弱,蜀国却有地利的庇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几百年后的唐代人对于蜀道的难行感受深切,三国的时期的蜀道只会更加难行。
百度配图
古代行军打仗,没有飞行工具,只能是翻山越岭,单从地理来看,进攻蜀国不是最好的选择。司马昭早年一直随父战斗在蜀魏前线,对蜀国应该有清楚的了解,蜀国虽占据地利,但国力以及整个国家治理这个时候已经一塌糊涂。并且由于频繁的兴兵攻魏,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频繁的战争,百姓的负担很重。
蜀国内部也是危机重重,君主刘禅治国无方,醉生梦死。宦官黄皓祸乱朝政,宦官专权,是两汉时期的传统,蜀汉一直以汉朝正统自居,当君主无能,出现宦官专权的事情也属正常。尚能一战的姜维因得罪黄皓,害怕性命不保,远走屯田。仔细看一下,一片要亡国的景象。
司马昭决定要讨伐蜀汉,是对以上的情况综合分析判断的结果。再者,司马昭已经是魏国实际的掌控者,有取代曹氏子孙名义统治的野心,也有一统天下的野心。想当老大,总得做出点伟大的业绩吧,要不怎么服众?基于这几个原因,司马昭在公元年,兴兵进攻蜀汉。
百度配图
战争的过程也很平淡,魏国开始进军很顺利,进攻到剑门关的时候,大军被姜维带兵阻挡于剑门关下。魏国大将邓艾率几千兵马,走阴平小道,出现在蜀汉腹地,刘禅派出诸葛瞻在绵竹迎战邓艾,诸葛瞻战死。邓艾兵临成都,刘禅闻讯开门投降,蜀汉就此灭亡。
三国初期,三国之间虽国力有强弱之分,但各国人才辈出,三国相互攻伐,谁也没法切底的消灭对方。三国末期,新即位的君主,有的软弱无能,如刘禅;有的大权旁落,自己做傀儡如曹氏子孙;还有的昏庸暴虐,如孙皓。
古语有云: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几千人马灭掉占据地利优势的蜀国,只能感叹,蜀汉气数已尽。
百度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