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禅投降后写了三字,司马昭大笑免死,众人 [复制链接]

1#

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有关于乐不思蜀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可很多人其实都不太明白,为什么在面对亡国之君刘禅时,司马昭最终会对其网开一面。刘禅虽然胸无大志,但只要他一直活着,一些愚忠的蜀国旧臣难免会想着趁乱救主。所以与其留着刘禅,还不如直接杀了。

事实上,司马昭原本也有过这样的想法,直接将刘禅杀了一统蜀国。只不过刘禅在投降之后写了三个字“中山寨”,司马昭读完之后大笑,最终决定让他免于一死。众人十分疑惑,司马昭解释:倒过来读就能明白刘禅的想法了。

在《三国演义》之中,刘禅是刘备和甘夫人所生的儿子。在他刚出生的时候,刘备与蜀汉皇帝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不仅如此,时值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打得打败而逃,如果没有赵云七进七出的勇猛,刘禅很可能直接就死在了乱军之中。等到刘备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刘禅自然也成了世子。

后世人通过乐不思蜀的故事来了解刘禅,其实多含有偏见。在那个时候,以刘备的城府和诸葛亮的才华,刘禅又怎么可能完全一无是处。尤其是在刘禅成为“太子”以后,诸葛亮以及刘备的众多谋臣都算是刘禅的老师,在他们的共同教导下,刘禅也应该有一定的能力。除此以外,就刘禅后来放权给诸葛亮这件事情来看,他也不是嫉贤妒能、胸无大志的君王。

只要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在称帝之后两年就离开了人世,而这个时候的刘禅年仅十七岁。在白帝城托孤之中,刘备告诫刘禅任何事情都要听从诸葛亮的安排,刘禅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可换一个角度来看,倘若刘禅在诸葛亮后面使绊子,诸葛亮又怎么可能六出祁山。

很多人或许会想,刘禅主要是没有能力和诸葛亮抗衡,那么姜维九伐中原又作何解释。无论是名望还是能力,姜维都远逊于诸葛亮,只要刘禅愿意,自然能独揽所有的军政大权。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刘禅自身还是有一定的见识的,只不过他和东汉亡国皇帝一样,最终因为宦官的谗言而葬送了整个国家。

在《三国演义》之中,罗贯中以九伐中原来包装姜维的北伐之路。可在真实历史记载之中,姜维先后共进行过十一次北伐,取得的战果分别为两次大胜、三次小胜、四次无功而返以及两次大败。不少人在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都误认为诸葛亮以及姜维接连不断的北伐,让蜀国的国力不断衰弱。

可事实上,在北伐的过程之中,魏国同样有很大程度的损耗。北伐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但将两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拉近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然而就在姜维第十一次北伐时,宦官黄皓却已经拥有了左右蜀汉朝政的能力,甚至还想着让蜀将阎宇来替代姜维。面对朝政的动荡,姜维多次请求刘禅诛杀黄皓,结果刘禅每一次都选择了拒绝,这才导致姜维坐立难安,担心自己会因为这样的举动受到牵连。

而魏国邓艾,钟会等人也正是趁着这个时间点灭亡蜀国,将刘禅送到了司马昭面前。到了这个时候,刘禅即便再有心杀害黄皓也无能为力。为此,他只能想办法明哲保身,起码还能留得一条性命。很多人不明白“中山寨”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倒过来读就是“在山中”。刘禅想借助这三个字向司马昭表明,自己已经没有任何心思在争夺天下,只求能安稳地度过余生。

当一个君王的志气已经颓废到这样的地步,司马昭自然也就没有杀害他的心思,而刘禅也因此得以保全性命,直到六十四岁才安然去世。人们常说扶不起的阿斗,其实这大都来源于主观印象的影响。

与同时期的其他人相比,刘禅虽然确实没有太大的能力,但真正导致国家灭亡的主要还是宦官干政的因素。倘若刘禅能像信任诸葛亮一样信任姜维,或许蜀国也不会灭亡的如此平淡。只不过历史的风云变幻,没人说得准。

参考资料: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三国演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