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他是三国在位最久的皇帝,却被世人嘲讽是傻 [复制链接]

1#

刘禅,蜀汉的第二代君主,人们常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他的身上,但是一个能够在汉末三国时期统治一个偏安一隅的蜀国四十多年的人真的是傻子吗?我看未必,能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最久的皇帝也是十分不易,并且当时的刘禅处境并不怎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细细研究。

一、相父辅佐,无实权

刘备在白帝城死之前曾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能辅佐你就辅佐,如果不能你就取而代之。”这句话在刘备心里是真是假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诸葛亮权力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刘禅登基后,既然无权,不如装傻。反正什么事情都有这个“相父”管着,史书上也写着诸葛亮“事必躬亲”,所以说刘禅傻只是一个表面,而傻的背后则是无权。

二、攘外不先安内

在诸葛亮死后,刘禅掌权,封姜维为大将军,史书上大多数都是写着刘禅掌权的时候蜀国有多么的不堪,但是刘禅掌权期间,貌似也没什么大错啊,反而是姜维九伐中原,这也是蜀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吧,国库耗空,四川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富足。当然刘禅也有一定的责任,信任宦官黄皓,但是这是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会出现的问题,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姜维在内部不稳的时候一心伐魏,这是最不可取的。

三、人才稀缺

军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是对蜀国后期人才稀缺最直接的反映了,蜀国后期就只有一个姜维能拿得出手的,还有一个能打的夏侯霸还是在魏国招降过来的。而魏国呢?邓艾、钟会、司马氏这些都是很出名的人才,在三国二十四名将中都是能排的上号的,在三国时期,人才就代表实力,谁的拳头硬谁才能获胜。这也就是为什么当邓艾打到绵竹了,刘禅姜维等人却来不及做出反应。

四、乐不思蜀

刘禅的傻最主要就是因为乐不思蜀这个词,当刘禅被俘虏后,司马昭问他说:“你还思念属地吗?”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于是后人嘲笑刘禅是个傻子。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刘禅的回答是:我非常思念蜀国。那还会有安乐公吗?还会有一个善终的蜀国皇帝吗?能当帝王的,谁不是在权术的熏陶中长大的,就算刘禅真的被刘备那一扔坏了脑袋,在耳濡目染中至少也是一个熟悉权术的人,在这可能又会有人说刘禅怕死,我就想问谁不怕死?而且自己曾经也是个帝王,追求活下去的权力,这点还是有的吧。

刘禅,绝对是一个被世人误会的皇帝,偏僻的蜀国在他的统治下却还是存活了四十多年,你要说他傻,我不信。你要说他大智若愚,我也不信,他没什么大智,顶多也是在权术的熏陶中长大的孩子,也许他适合当一个宰相,却不适合当一个皇帝,你要是因为一句“此间乐,不思蜀”就说他是个傻子,那也许应该重新思考一下他说这句话的目的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