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面的情况是夷陵之战之后蜀国元气大伤,司马懿献策给魏主曹丕发五路大兵攻伐蜀国,妄图一举灭蜀。这五路兵马中有一路就是东吴,但实际上东吴一直按兵不动准备坐观成败。诸葛亮为了稳妥期间,还拍了特使出使东吴,孙权答应不出兵伐蜀,但实际上是后来看到其他四路军队无功而返后,东吴才放弃了伐蜀的念头。
在后面的描述里没有提到东吴和西蜀有交战的记录,两国的联合是为了共同对抗魏国,因为两家的实力都不如魏国,因此联合起来互为掎角之势是每一个有战略眼光的人必然采取的策略,诸葛亮有这个认识,陆逊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因此两国选择了摒弃前嫌合作抗魏。合作是因为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敌人,共同的目的,在魏国一家独大的情况下,西蜀和东吴如果不联合就只有死路一条。
但从具体的行动上来看,蜀国在诸葛亮的带领下,六出祁山,后来姜维九伐中原,但是都未能撼动魏国的根本,东吴的陆逊和后来的诸葛恪、丁奉也没有给魏国带来什么威胁。核心原因是两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已经大不如前,这不是一两个出色的将领能解决的问题。这就好比秦国能够统一六国,最大的功臣是商鞅,是变法而不是哪位将军决定的,尽管白起、王翦等人都号称战神,诸葛亮号称智绝,这些都不是国本,最后的胜利属于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胜利,魏国的成功是经济的胜利,这是他有能力不断拉大和东吴、蜀国之间差距这才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