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姜维北伐十一次历次背景与结果盘点 [复制链接]

1#

诸葛亮在五丈原去世后,姜维开始在蜀汉军议中站稳脚跟,并逐渐成为蜀汉军队的首领。从延熙元年(年)到景耀五年(年),姜维共组织了11次北伐。但姜维为什么要组织这么多次北伐,每次北伐的结果如何?

第1阶段:逮捕令,最常见的是参战逮捕令

诸葛亮死后,姜维升任右监军、辅汉将军、萍乡侯,成为军队的首领。然而,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蜀汉的军政大权开始分离,掌兵的姜维实际上先后隶属于蒋琬、费冠群两位尚书令。因此,姜维这一时期的北伐,实质上是诸葛亮北伐要求的延续,也是蒋琬、费冠群受命北伐的延续。

延熹元年(年),辽东公孙渊自称燕王,联合鲜卑等少数民族攻打曹魏北部,魏惠帝派司马懿率领四万大军前往辽东平叛。御史大夫蒋琬听到消息后,认为司马懿走后,曹魏的中心关中将空虚,于是决定乘势北伐。同年,姜维随蒋琬进军汉中,被任命为营长。随后,他奉命率军西进,在羌中打了几仗。然而,由于魏军防守严密,蜀军始终未能前进。

2.延熹三年(年)。延熹二年(年),魏明帝曹叡驾崩,齐王曹芳即位。司马懿和曹爽受命辅政,但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爆发了权力斗争。延熹三年(年),姜维再次出兵攻打陇西,遭到曹魏扬武将军郭淮率军抵抗。姜维与寡不敌众的魏军激战片刻后,被迫撤退。

3.延熙十年(年)。延熙七年(年),曹爽击败曹魏。延熙十年(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存权一起被任命为尚书令,开始进入蜀国决策层。同年,雍州、凉州的羌人投降蜀国。姜维到陇右接收羌人,在洮西与曹魏雍州刺史郭淮、蜀护军夏侯霸交战,阻止羌人南下。姜维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他成功地将羌人纳入了蜀国版图,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蜀国的国力。

4.延熙十二年(年),这一年,曹魏爆发"高平宗室之乱",司马懿彻底击败曹爽,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与郭淮素来不睦的夏侯霸也在蜀地落了个下场。姜维知道曹魏动乱,打算继续北伐,但遭到费群的反对。

在姜维的坚持下,姜维的师傅刘禅终于允许姜维告别,带着士兵离开。随后,姜维在当地羌、胡等少数民族的配合下,计划突然袭击陇右,夺取雍凉地区。然而,姜维的进攻遭到了曹魏大将郭淮、雍州刺史陈泰以及南安太守邓艾的包围。姜维兵力不足,最终被迫撤退,而水军大将袁术和李信也被迫投降魏国。

5.延熙十三年()。最后一次遣返的失败并没有要了姜维的命,但由于费祎礼仪的限制,姜维无法调集更多的兵力。这一年,姜维第二次出征,兵力只有几千人,在凉州羌胡的帮助下,最终到达西平郡,俘虏了曹魏大将郭循,但由于兵力有限,他也只能做到这些。这也是姜维在整个北伐中走过的最长的路线。

第二阶段:对军队负责和更多举措

延熙十三年(年)北伐之后,由于费祎的威慑,姜维在三年多的时间里未能再次率军出征。直到年春,郭览杀死费祎,姜维才真正掌握了蜀汉的军权。

1.延熹十六年(年)。就在费祎被杀的同一年,东吴主帅诸葛克在前一年的东兴之战中大获全胜后,派二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姜维闻讯,立即派数万人攻打石颖,渡过洞庭后,围攻魏都南安。魏雍州刺史陈泰闻讯,急忙率兵前来增援。当陈泰的援军到达洛门时,姜维因久攻不下,军粮耗尽,被迫退兵。

2、延熹十七年(年),刘禅任命姜维为军事大都督,掌管内政外交,姜维真正发挥了蜀汉的军事实力。同年,曹魏政局又变得复杂起来,权臣司马师因与魏帝曹芳争执,被司马师所杀,李丰等大臣密谋杀害司马师,司马师又被司马师所杀,随后夏侯玄、张芝、乐敦、刘献等也被三族诛杀。

随着政变浪潮的兴起,魏狄道秘密交出了陇右节度使蜀汉,姜维收到密信认为这是下山的好机会,于是于同年六月进攻陇西,狄道占领陇西,同年十月、围攻襄武斩魏将徐阶,然后乘胜攻克壶关、临洮等县,取壶关、临洮、狄道三县迁至溧水,然后率军撤退。

延熙十八年(年),姜维趁曹魏权臣司马师暴死之机,再次伐魏。同年夏,姜维趁曹魏权臣司马师暴死、司马昭继位之机,大搞内部整顿,率大将夏侯霸、大将张翼等数万人再次攻魏,在洮西击败魏雍州刺史王景,并撤回数万魏军防守狄道。姜维再次围攻狄道,魏国派大将陈泰、中尉邓艾、中尉司马孚前往救援。魏军援军被击退后,姜维担心他们会阻止自己撤退,被迫退守中土。

4.延熙十九年(年)正月,在姜维府上任大将军。六月,姜维在上邽见到镇西将军胡济。七月,姜维率军进入祁山。当他得知邓艾正在准备时,便改变路线,从洞庭进攻南安,而邓艾则先取武城山。姜维见难以攻克,便转而攻打上邽。姜维与邓艾在段谷激战。由于胡济误期未到,姜维损失惨重,大败而归,回到汉中后,申请将军军行,被贬为将军。

五月二十日,延熹(年)。五月,魏将诸葛诞联合东吴,在淮南组织叛乱。司马昭调集关中兵马讨伐诸葛诞,连雍凉军也出动参战。姜维闻讯,立即北上,直奔关中腹地的渭水流域。

十二月,姜维率领数万大军从洛谷出发,到达神陵,魏将司马望和大将邓艾害怕姜维攻下长城(今陕西周至西南),又怕魏军囤积粮食,急忙迎上前去,修筑工事,抵御水军。姜维屡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双方激战一年,魏军平定叛乱,大部回师,姜维被迫撤军。

景耀六年(年)。多次北伐无效,百姓疲惫,军队疲惫,朝廷对姜维的攻击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姜维被迫停止北伐,加强汉中的防御,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外国军队。

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姜维已经六十多岁了,他可能担心自己年事已高,不能再北伐了,于是在景耀五年(年)起兵北伐,进攻洮阳地区。魏军将领邓艾率军出战。邓艾利用蜀军补给困难的弱点,利用有利地形,将蜀军封锁在洮阳以东的背水处,遭遇以逸待劳的魏军,蜀军大败,损失惨重,姜维无奈退守沓中。

上一次北伐之后,蜀军实力严重削弱,难以再组织新的北伐。姜维也因连年征战,不断受到宫中的打击,尤其是黄皓徇私舞弊后,为了独揽宫中大权,开始越来越多地与姜维作对,希望刘禅在打败姜维的基础上,重新夺回姜维的兵权。姜维杀黄皓的愿望落空后,不敢返回成都,而是要求到沓中屯田。

有人说,姜维在十二年内连续十一次北伐,大大削弱了蜀汉的国力。从结果来看,这固然没错,但从当时蜀汉和曹魏的实力来看,如果双方都满足于发展,蜀汉和曹魏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从诸葛亮到蒋琬、费存权、姜维,都可以看出,通过北伐,他们在不断寻找机会打破这种慢性死亡。

纵观以上11次北伐的背景,不难看出蜀汉并非盲目北伐,绝大多数北伐都是在曹魏内部发生变故或兵力有限的情况下开始的,可惜始终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