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大姜种植技巧,助您收获ldquo姜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的价格是多少 http://pf.39.net/bdfyy/bdfrczy/

有一种调味品,被形象的誉为是餐桌上的“百变星君。”当它和肉搭配在一起,你总以为它是肉;当它和土豆搭配时,你又总觉得它是土豆。可当你的味蕾真正与之进行亲密接触时,它那独特的口感和气味又会让你瞬间上头。没错,或许你已经猜到了它的身份,这位神秘的佐料之王,便是人人熟悉的生姜。

说到生姜,它属于姜科作物,根系属肉质根,不发达,一般每个姜块只能生7-9条根,入土浅,对肥水吸收能力弱。大姜根系一般分布在土壤0-30厘米处,深度超过30厘米无吸收能力。因此,在种植生姜时,要以选择土质肥沃、土层深厚、有机质高的壤土或沙壤土为好。除此之外,田块需排灌方便,不易积水。种植生姜不宜连坐,有条件的话最好与十字花科作物、豆科作物等进行3-4年的轮作。

01环境需求

温度:大姜喜温但怕高温,不耐霜,5℃以下受冻害,15-16℃以上开始萌发,生长适温在20-23℃,26℃以上生长受阻,超过35℃时可造成死亡,昼夜温差在12-15℃时茎块膨大最快。

光照:姜喜阴凉,不耐强光,幼苗期间需中等光照,否则易伤苗,发芽及茎块膨大需在黑暗环境中进行。

水分:大姜根系浅,吸收能力弱,对水分要求严格;前期苗小吸收水分较少,湿度大,不利提高地温,易造成姜种腐烂;地面干旱,地表温度过高易造成伤苗,生产上以小水勤浇,不干地表为准;后期,地上苗生长过旺需水量大,应每隔7-10天浇水一次。

02田间管理

适时追肥:幼苗期植株生长量小,需肥不多,但幼苗生长期长,为增进幼苗生长茁壮,通常在苗高30厘米左右,长出1—2个分枝时第一次追肥。以后重追肥两次,第一次是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此时是生姜旺长期,是生姜的吸肥高峰期;第二次是在9月上旬-10月上旬,是生姜块茎迅速膨大,追肥后及时浇水。另外,8-10月是姜块膨大的生长高峰,姜块膨大需要吸收大量养分,尤其是钾肥,姜块膨大快,单块姜重量大,耐贮藏,不腐烂。

适当遮荫覆盖:夏季气温高、日照强,对生姜越夏极为不利,做好遮荫覆盖十分必要。可在畦边间套种玉米等作物或搭棚遮荫。

中耕、培土:生姜中耕除草很重要,姜农称“九锄棉花,十锄姜”。生姜每月要中耕一、二次,常和灌水、施肥、培土结合进行。自施分枝肥后,根据生姜生长情况,及时进行分次培土2-3次。第一次培土要在拔除遮荫物追大肥后进行,变沟为垄,以后结合浇水,进行第2-3次培土,进入生长中后期,视生姜长势进行多次培土,促进姜块膨大。

水分管理:生姜整个生长期间必须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要求灌“跑马水”,畦沟渍水时要及时排清。在姜苗70%出土后,根据天气、土壤质地及土壤水分状况浇水。夏季浇水以早晚为好,切忌中午浇水。注意雨后及时排水。立秋前后生姜进入旺盛生长期,需水量增多,需4-5天浇一次,始终保持土壤的湿润状态,为保证生姜收获时少粘泥土,便于储存,可在收获前3-4天浇一次水。

03施肥指导

整地施肥: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清除田园植株残体,带出田外集中处理,以压低病(虫)源基数。年前使用机械深翻,深度在25厘米以上。第二年3月上旬耙实,达到深、平、细、净、实,并按行距65-70厘米,深度15厘米开沟。

基肥施用:根据土壤肥力状况,整地前每亩施有机肥-kg作基肥。开沟后可施用华鑫髙磷配比肥料(18-20-5/19-19-5/19-21-5等配比),亩施40-50公斤。

播种:将开好姜沟的地块灌水,待水下渗后按株距22-25厘米播种,播种时姜芽朝上,姜种西南向排列(与行向成45度角),播后覆土2-3厘米。干旱年份播后再次浇水。

覆膜:如使用地膜,一定将地膜与土壤贴近,不留空隙,以防出苗时“烤苗”。如使用小拱棚应及时扣棚以利提高地温。

当大姜“三马叉”时进入生长旺期,是大姜形成产量的关键时期。追肥,根据“多餐少食”的原则,少时勤施。

第一次:三叉前结合浇水,冲施华鑫多元益生素/多肽锌硼钙镁等中微量元素肥10Kg左右,补充土壤中大姜所需中微量元素。第二次:三叉期,可以追施平衡型肥料(鑫聚力17-17-17)或高钾型肥料15-5-25等配比肥料12-16公斤/亩,提苗壮根。第三次:第二次施肥后25天左右结合浇水沖施亩追施高钾肥15-5-25等配比肥料14-20公斤,培育壮苗。第四次:立秋前25天左右结合小培亩追施高钾肥15-5-25等配比肥料,20公斤,利于茎块膨大。第五次:立秋结合培土追施多元益生素/多肽锌硼钙镁25公斤;亩追施高钾肥15-5-25等配比肥料,20公斤。注意,多元益生素与高钾肥不要同时间追施,要分开追。第六次:培土后,亩追施15-5-25等配比肥料30公斤。

注意:我公司生产的多元益生素、多肽锌硼钙镁等配比的肥料在生姜的生长期间可贯穿使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