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效
一、温:以火攻邪,祛寒、散滞,促进血液循环;
二、通:通经活络,打通经络;改善心脑供血;
三、调:平衡脏腑气机,调节神经机能,暖宫调经;
四、补:挟正去邪,补益强身,激活免疫系统功能。
男性:腰痛膝软、下肢沉重、神疲乏力、耳鸣头晕、尿频尿急、阳痿、早泄、前列腺炎、性功能障碍、性功能减退等一系列亚健康状态。
女性:腰酸腰痛、手脚冰凉、痛经、带下、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更年期提前等一系列亚健康症状。
隔姜八卦灸的来源与作用
相传火龙灸起源于秦汉时期,是以强灸背部督脉腧穴为主,达到提升人体阳气的很好方法。对于体虚乏力,寒湿瘀滞群尤为适合。我们选用高纯度艾绒,配合淫羊藿,巴戟天当归,*芪等,精选高山生姜做为铺料。艾灸前开穴梳理经脉以促进吸收阳热,改善背部督脉大循环。通经活络、去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患保健。
艾叶能温中逐冷,除湿开郁,生肌安胎,利阴气,暖子宫,灸百疾,能通十二经气血,能回垂绝之元陽。用于内服治宫寒不孕,行经腹痛,崩漏带下。外用能灸治百疾,强壮固阳,温通经脉,驱风散寒,舒筋活络,回阳救逆。
艾用于灸法,其功效确非我们意想所能及的。艾火的温热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使人发生畅快之感。若以普通火热,则只觉表层灼痛,而无温煦散寒之作用。灸法也和针法一样,能使衰弱之机能旺盛,也能使亢进之功能得到抑制。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疾者能治,无疾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姜有驱寒的作用,生姜味辛辣,含有0.25%到0.3%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辣素,姜烯酮,姜酮等,具有发汗散寒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初期风寒感冒,外感咳嗽等,还可以暖胃,生姜可以健脾温胃,鼓舞阳气生发,增进血液循环去除胃中的寒疾。
另外生姜具有明显的镇疼作用,原因在于姜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前列腺素生物合成,前列腺素是由于机体受损伤或发炎而释放出的致疼致炎的因素,可以用于治疗关节疼,腹疼,胃疼,痛经,烧烫伤,扭伤,挫伤等。
生姜还能够杀菌解*,生姜中含有的某些成分能够起到类似抗生素的作用,对于因为进食被细菌感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吃生姜能够帮助缓解症状,另外生姜还可以降血脂,防止晕车,可以促进食欲可以延缓衰老。
隔姜灸,在明·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在艾炷中增加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任督二脉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任督二脉在中医诊脉与道家导引养生上相当重要,同时也因武侠小说里渲染与夸张的描述,如可藉由武功高强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脉等,任督二脉一旦被贯通,武功即突飞猛进,故也成为一般人最为熟知的气脉名称。
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督脉两侧是膀胱经,膀胱经分布着人体的脏腑腧穴,如脾俞,胃俞,肾俞等,督灸时一般会放一定量的生姜末,加之艾绒的温经散寒,温经通络的作用,可以起到大补阳气的作用,同时通过发汗可以带走体内的寒邪湿邪,通过作用在腧穴的部位还可以调理脏腑功能,如通过灸肾俞起到温补肾阳的作用。
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可治疗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症状,主要包括泌尿及生殖系统的疾病。任脉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疾病。肚脐以下腧穴主治下焦病症,肚脐以上腧穴主治中焦及上焦病证。
本店客户体验
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