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29日和2月3日,伏羲教育志愿者,伏羲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姜来博士,在海口伏羲学校师资培训营上,把自己这些年来践行伏羲教育的思考和体悟,毫无保留地和大家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姜博士做伏羲教育三年以来,基本上是在全国各地跑的,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服务。做了多场素质教育公益讲座,并每天坚持书法练习、诗词经典吟诵和实践反思,让人佩服!
姜博士之前基本上都是复讲吴教授的讲座。这次不同,主要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体会,展开阐述了《素质教育思维与实践》、《学》、《书法》、《吟诵》、《干》五个专题。非常值得全国伏羲教育的同仁们参考、借鉴!
伏羲教育网络中心
谢*
《吟诵》系列共三集,今天发布第二集:《为什么吟诵》。以下文字根据视频内容整理,略有删减。
感谢参加此次师资培训的魏永红老师听打,刘文鹏老师校对!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回去后自动报名组织了一个听打群,春节期间,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赶着听打校对出来!感谢伏羲教育研究院的志愿者谢*和李正*拍摄制作视频!
第二集:为什么吟诵
为什么要吟诵?孔老夫子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就是恭敬心嘛,礼者敬而已矣,孝悌之心。这是我们伏羲教育首先推崇的:教人伦!但是“乐”,“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大家知道吟诵,大家刚才展示的和我展示的,那是在读书吗?本身就是在唱歌,吟诵是乐教的一部分。所以没有音乐老师怎么办?我们现在有很多贫穷的方的,偏远地方来的,没有音乐老师没有武术老师怎么办?就是吟诵好了!
吟诵本身就是乐教,吟诵可以练气息,气息练通了本身就可以贯通到书法上面!书法贯通了就可以到武术上面,以后只要遇到老师一点就会了,古人是一通百通,都是通家,道理就在这里,他把气息贯通了。本义先生告诉我,当年大连有个读书的高手,他念《三字经》三口气就下来了,三口气呀,一口气四五百字啊。我早上试了下,憋了半天一口气也才一百二十字。接下来还是继续这个速度那不行。我算了下一口气大概平均六七十个字,这是我能做到的吟诵速度,就是保持这个功夫,就是六七十个字到头了,当我达到这个一口气四五百字的功夫再去写字练武术,那就不得了!
所以为什么要学习吟诵,它不仅是打开经典的钥匙,也是打开音乐书法武术的钥匙。林美娟老师讲,她到录音棚吟诵三个小时不用喝水,这个功夫练就成了。我们到外面讲课,吴教授也是经常是一上午不喝水,而且声音不沙哑,从头到尾没有变调。吟诵不仅仅能把文化读懂,而且可以健身。
为什么吟诵,我分为几个部分,一个是真,一个是善,一个是美,一个是慧,一个是效,效率的“效”,“真善美慧”待会儿我再讲,我们先说效率。
吟诵并非就是摇头晃脑。听你们早上读《孝经》,如果以你们的速度我可以读5遍了,没有效果。吟诵一开始,我们读经典不熟的话,可以齐读,大家可以找准音,找找那种感觉,完了就放开,不要齐读了,各读各的书。因为每个人的气息不一样,每个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吟诵的效果尤其是温书的效率,它可以是普通话朗诵的三到四倍,下节课我们可以展示。三到四倍什么概念,《大学》四分钟完了;《学记》一千二百二十八个字,两分半钟的时间;《论语》一万五千九百一十七个字,四十分钟可以下来。当然这还不是最快的,如果读得很熟的,能听得清的,如果是我自己,我估计《论语》可能最终达到三十五分钟。我们目的不是追求速度,我是讲吟诵可以达到这样的速度,普通话达不到的!
所以普通话的引入,刚才说到拼音得说普通话,普通话本来是中国五六十年代才引入的,是模仿西方舞台剧的发声。我们中国这几十年上百年丧失了我们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所有的自信都没了,就是学国外的,连同读书的方法。我们学西方的,模仿演哈姆雷特舞台剧的发音,全部是重音节的。我们有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一气呵成,外国人,包括*维族人,他们学习普通话,老是搞不懂,老是一个调子。像我们*丝绸之路学校有个维族小孩叫阿卜都,叫我姜爸爸,总是“姜爸爸”(把去声念成上声),他就是这个音,已经被格式化了。我们是抑扬顿挫的,结果我们忘掉了,学西方舞台剧发声,就是把人家怎么演戏的拿来读书说话,还要求全国人民。在学校“请讲普通话,请写规范字”,这两样东西是最害人的东西,就像一把剪刀的两个面,从此把中国一代代人跟中国传统文化连根的脐带剪断了。您不认识繁体字怎么是中国人,您不会吟诵怎么读懂这些文章!
总是重音节的声音读起来单调,所以外国人才要借助丰富的肢体语言。现在厌学跟这也有关系,它保持一种节奏,您看一种节奏:重复会产生单调,单调会产生疲劳,疲劳就会让人讨厌。
我们开过车的人都会有这种体会,您在山间小路去开,尤其是手拨的,不停地换挡,不停地拐弯,不停地看外面不同的风景,变换不同的速度,不会疲劳;但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虽然手也不动,脚也不动,眼睛一动不动看着远方,它是又累眼睛又累腰,为什么?它是一个动作保持,就是重复、单调、疲劳,最后就讨厌。
为什么有人厌学?现在读书的方法失去了。还有写字,古人写字,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那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包括竖排版,也是保健的:可以防止近视,竖读竖写防止颈椎病腰椎病。您想想是有道理的,为什么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您仔细琢磨:我们的呼吸一口气从鼻子吸入贯穿到脚后跟,道家讲“踵息”,真的深呼吸是到脚后跟;呼也是从脚下开始从鼻子排出,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而现在写字非让您从左到右,我们从上到下是符合人体气息流通规律的,可以一气呵成,可以健身的。您看吴教授写大字,写着写着会冒汗。书法为何可以健身?道理就在此。
回到读书,您看眨眼睛有没有横着眨的,眨眼睛是这样眨的(上下眨眼动作),不是这样眨的(左右眨动作)。所以古人研究之后发现把文字竖排,书法体竖排版,看的时候不自觉该眨眼自然就眨眼。横排版,看的时候,越精彩就会凑得越近,凑得近的时候忘记眨了,眼睛一直睁着,睁久了瞳孔放大,最后就近视。古人觉得这太简单了,根本不用说,所以没申请专利,也没有写论文,傻子都知道的道理,还用讲吗?我们现在偏偏把它改成横排版,精彩处盯着盯着越盯越近,还忘记眨了,来不及呀,所以就有了近视眼,多简单的道理!
所以古人的方法既有效又美。现在丢掉了,自以为创了一套方法。不能说都错了,但凡自以为创了什么办法,建议大家先打个问号。我们先学孔老夫子“信而好古”,把古人先研究明白了。古人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相信吴教授。为什么?因为他是中山大学恢复高考后第一届中文系古代汉语专业本科生。毕业到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又负责几十年全国书法教学,古代汉语教学!他在读书的时候,那些老教授有德行有才学的都还在,我去中山大学读博士时都不在了。他到北京后,成天打交道的都是启功呀、杨伯峻呀、任继愈呀、谭其骧呀这些高手,地理、历史、书法、文学、古汉语、音韵学这些高手,他接触的东西比我们接触的多。但是我们很多人自以为是来创新,说得不客气一点,不仅没有吃过猪肉,连猪跑都没见过,还谈什么养猪,谈什么?
我们相信,吴教授写的书法经典,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明”为什么有两个写法?为什么“定”有两个写法,为什么有两个写法?有人说这是教授随心所欲,搞乱了,无所适从呢!这恰恰是他用心良苦呀!您不懂先信了再说,等您悟到了才发现有大智慧。因为所有的文字都是相,我们通过经典通过文字需要渗透到后面的智慧,他通过一个字不同的写法,是在破文字相。这点他没有讲,他不会讲,靠我们自己悟,您悟不到就得不到。得不到不是别人吃亏,是自己吃亏,您不下这个功夫永远不知道。今天这个人的方法,明天那个人的方法,一大堆方法,您什么也没有学到。
(播放四川吟诵协会王旭老师的两段吟诵录音)
这个声音我认为好。但有时候不要被谁的所谓声音好迷惑住了!这样也会害人!吟诵跟声音有关系吗?我们说吟诵就是乐教的一部分,那就是乐教,但并不是说您把吟诵当作歌唱。这个事情一定要注意的!吟诵就是读书。您当歌唱的话,您顶多是歌唱家,您不是一个读书人。而我们都知道古代有三教九流,唱歌的是排在哪里?最末还算不上,最末以外,入不了流。所以真正吟诵的话跟嗓音没有关系,我可以破着嗓子来讲吟诵,因为跟它没有关系。吟诵主要在于您的味道。后面我还要讲文本要熟,文本不熟的话,是吟诵不出味道的。过去讲读书,本义先生说允许南腔北调,甚至允许*哭狼嚎。所以大家一定不要怀疑说嗓子不行,然后说:哎呀,我学吟诵跟谁的调子呢?没有谁的调子!现在很多人创调,创什么调?我跟大家讲王旭先生,他给我们表演每首诗都是有师承的!说这首是谁谁的调子,这是哪个老先生的调子。如果您能找到可以,他们为什么能找到调子呢?因为这些老先生有师承!其实也不是老先生自己的调,是他的师傅告诉的调,他的师傅谁告诉的?师傅的师傅告诉的调子。
如果没有了这种师承的调子,说谁创了调,我觉得你们要打个问号。对于经典来说不允许创调,比如《大学》《中庸》《论语》这些,就是读书调,抑扬顿挫、字正腔圆把它读下来了,熟能生巧,味道出来了,这就是调!真正的调是什么?李白的诗就是李白的李调,杜甫的诗就是杜调,孟浩然的诗就是孟调,您能读出这个味道来了就是它的调。像李白的,现在用普通话吟诵《将进酒》,那个味道肯定不是他原来的调,但是他这个调已经是接近四川话了。真正四川话应该是乐山话,现在觉得最土的难听的乐山话,其实才是它的本地方言。再比如:“君不见*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我这是湖北话。他一定是这个味道,一定是用他自己的母语。
母语是一个孩子一个人在娘胎里听着周围人讲话的声音,尤其是母亲说话的声音就是他的母语。任何一个跟母语相冲突的语言,让他过早接触实际上是对他智商的一种破坏!所以就明白英语不要那么早学,您最好是用方言,我们广州人,您们海南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用方言来吟诵尤其是诗词!经典诗词用方言来读,味道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全民都城市化了,全用普通话,其实非常可悲。每年我只有回到老家才能机会见到方言,但是讲方言时那种亲切呀,那种感觉呀真是妙不可言!因为不是这一辈子才讲的方言,是上几辈子传承下来的东西,方言就把那种根的感觉又找到了!大连还是用当地的方言辽南口音吗?鼓励大家用自己的方言母语,不要用普通话,来*哭狼嚎,来南腔北调。这些都没有关系!
那我们接下来继续讲为什么吟诵?因为吟诵可以表达真善美慧这四重境界。
首先基础是真。我们吟诵《游子吟》为什么它会打动您,因为它真,它描写了一个游子的思乡思母的真实情感,所以打动人。
其次是善。我们看看诸葛亮的《诫子书》,一个父亲告诉儿子的话一定是善的,八十八个字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善良。包括《长歌行》有相同的味道。(吟诵《长歌行》)我吟的不是戴老师的调,其实《诫子书》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它字数多些。您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我们两边挂的有《诫子书》,你们可以拍下来,可以找找吟诵的感觉,尤其到后面“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这就是一个父亲语重心长地通过书信告诉儿子。您要把它吟出来!戴老师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和她的区别就这两句,我觉得她告诫的味道太慈祥了,还是不强,不太重,您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种感觉一定要出来。
百闻不如一练。我们先听《诫子书》。你们闭上眼睛,刚才不一定认真听了,闭上眼睛,这就是教学的顺序呀,不要录像不要录音,最后一遍再录,然后就找感觉!这是第一遍。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好,睁开眼睛,我来一句你们来一句。(一句句教唱到两三句教唱共三遍,再集体吟诵两遍)。
大家听出些味道没有,有升有降,有高有低,我告诉你们字正腔圆,每个字您把它读圆,每句话您把它读圆了,每一篇文您把它读圆了,这个圆就像吴教授说的乾坤格,秘诀就在这里。
教吟诵就是这个次第,而且很快乐,上吟诵课会累倒在讲台上吗?我不明白。吟诵课应该是非常开心的,老师孩子都跟着开心!
《诫子书》的吟诵要注意“夫”的发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定调,这个要压住,这不是实词是虚词,它引导整个调。“夫君子之行”,“夫”就是告诉您我开始讲话了,听着!就这意思。还有一个“年”,“年与时驰”,有的“年”就念倒了!倒一个字倒一片!“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就是用这么美的文章这么美的调子来读的话,我们都应该一点问题都没有,这个《诫子书》就这样过了!
我们看《礼运大同篇》,为什么讲这篇,“真善美慧”啊。这篇是最“美”的,人人向往的大同世界,这是一幅美好的画卷,但是您要用吟诵展示出来,要把这种美的感觉传递出来。
吟诵就是开智慧。比如《大学》,我会把味道表现出来。“大学之道……则近道已。”您听吟唱美不美?
吟诵的“真善美慧”通过什么能达到呢?就是效率的“效”,人生的时间真的是有限的!每节课都是在抓效率,吟诵真的是读书效率最高的。教学中一旦正了音找到感觉后,我们让孩子各读各的书各读各的诗词,不要更多地齐读,会陷入同样的节奏,同样的节奏就会反复产生重复,重复会产生疲劳。这才是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