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 http://m.39.net/pf/a_5882648.html褒斜道石门十三品摩崖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是陕、甘、川三省交界,“褒斜道石门及其石刻”是年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穿越秦川的褒斜栈道,把八百里秦川与汉中盆地连接在一起。早在东汉时期,人们就用火焚水激法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穿山交通隧道——石门。历经两千年的古道和石门,留下了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后因修筑水坝,其原址大部分沉没在褒河之中不可复见。年,经文物部门抢救凿出的十数品经典石刻迁至汉中博物馆陈列,这些石刻被称为“石门十三品”。年第10期“褒斜道石门十三品摩崖特辑”策划期间,本刊编辑特地赴汉中走访考察,拍摄实景照片,并邀请年逾八旬的汉中博物馆原馆长郭荣章先生、年逾七旬的原副馆长王景元先生撰文,对“石门十三品”的来历、搬迁、书刻艺术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本特辑用大量版面将高清原石、拓片图版呈现给读者,以期为读者提供更为全面的学习与研究的资料。在此特别感谢汉中博物馆同人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石门十三品”底蕴管窥
郭荣章
石门水库外景
“石门十三品”是从百余品石门石刻中遴选出的精品,分布于陕西省汉中市境内的褒谷之中,以其汉魏石刻居多,故称“石门汉魏十三品”(以下简称“十三品”),又以其多方面的魅力,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古代石刻群体中享有盛名。先后探索者代不乏人。笔者长期供职于汉中市博物馆,因有地利之便,加之个人喜好,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与之结缘,甚而朝夕与共。经多年之探索,致有些许浅见,今不揣谫陋,欲就其原本质态等基础课题试陈拙见,以尽本土之谊,并祈请方家与同好赐教。
先由石门说起
石门水库外景
说起石门,或以为是相互对峙的两山口之名;或是某一县、乡之地名。殊不知这类石门为数甚多,可谓司空见惯。如将陕西汉中的褒谷石门与此混同,实则误矣。汉《石门颂》有云:“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意即公元61年,汉明帝刘庄下诏,开通褒斜道并凿通此道南端的一段隧道。因当时尚无隧道这一称谓,故称其为石门。现已察知,此隧道高、宽各四米多,长十六米多,岩质为坚硬的石英岩。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篇》云:“褒水又东南历小石门,门穿山通道六丈有余,”即谓此。《石门铭》云:“穹隆高阁,有车辚辚。咸夷石道,肆牧其骃。千载绝轨,百辆更新。”如实描绘了石门栈道通车的盛况。汉时一轨之宽1.5米,石门的规模正是通车之佐证。
在我国历史上,隧道应如何定位,似应予以考究。公元前年,在郑国曾有一桩“阙地及泉,隧而相见”的趣事,《左传·隐公元年》曾记之。其大意是,郑武公之妻姜氏,有二子。其长子庄公,系睡梦初醒时所生,故名“寤生”,视之不祥而恶之,偏爱次子共叔段。及二子长大,姜氏欲使次子继承武公之王位,遭武公反对而未遂。长子庄公(寤生)即位后,次子共叔段,在其母庇护与纵容下,于其封地(河南荥阳京县)扩建城郭,聚积士众,图谋不轨。在其形迹毕露之际,庄公率*一举灭之。共叔段逃亡他乡。庄公置其母于城颖(郑地),且誓之曰:“不及*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时有颖考叔其人,闻知此情,特携礼谒见庄公,献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之策,使母子重逢于地道之中。这里的地道,系掘土为之,虽有“隧而相见”之功用,但非真正的隧道,显然与石门不同。
此外,《史记·河渠书》记述,西汉武帝时,有人上书称:“临晋(今陕西大荔)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今陕西蒲城县东南)以东万余顷故鹵地。诚得水,可令么十石。”朝廷以为然,遂发卒万余人穿渠。因穿渠得龙骨,故名曰龙首渠。这种深居地下的人工井渠,亦称“坎儿井”,在我国西北与华北皆不乏所见,亦堪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又一辉煌见证。但就其功用和质态而言,当与石门隧道迥异。
另有古墓中的墓道,《周礼·春官·冢人》亦称其为“隧”。而郑玄注曰:“隧,羡道也。”贾公彦疏曰:“隧道上有负土……羡道上无负土。”从考古实践中得知,在至年发掘的定陵中,自外墙通向墓室的通道确系隧道。而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竣工于万历十八年()。晚于石门一千五百余年。
经上述考订,似可断言,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境内的褒斜道石门是我国最早的穿山隧道。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凿通石门呢?是否为了标榜*绩?这是误会。
《史记·货殖列传》云:“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斜绾毂其口,以所多易所鲜。”是说蜀地与关中两个天府之国的丰富物产,通过褒斜道相互交流,彼此互通有无。由于褒斜道南端的七盘山十分险峻,影响了南北经济交流。为解除其交通瓶颈,乃在七盘山下开凿石门隧道。这一盛举,正是褒斜道重要地位之标志。
现时的隧道作为现代交通的重要设施,遍布全球各方,如英、法之间的英吉利海峡隧道,国内贯通长江、*河的河底隧道等,其巍然巨制,足以令人叹为观止。而古石门隧道距今约两千年,开现代隧道之先河,当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又一光辉力证。可惜世人对此并未尽知,盼能引起社会贤达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