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从伤寒杂病论条文解读生姜与干姜的用法 [复制链接]

1#

陈浩,性命双修的闲散小中医,坚持每日临证、读书、论道,不定期分享一些个人感悟,望有志之士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首先说说我对脾和胃的概念,脾偏于消化系统的用,所谓体阴而用阳,脾虚运化升清功能降低,导致不思饮食,消瘦乏力,大便溏稀等,胃偏于消化系统的神和体,胃自主神经系统和受纳腐熟功能,所谓的体阳而用阴,所以很多神志病都与胃有关。

例举几条伤寒杂病论含有生姜方的条文

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前三条都提到了心下,胃居心下为心火宣布其化之地也,生姜治在胃,胃中有饮用生姜温胃化饮。

4、5条提到胸痹和心中痞,“阳土必生于君火”(《外经微言》),临床上温心阳可以温胃,反之亦然,所以橘枳姜汤和桂枝生姜枳实汤是通过温胃来治疗心胸的症状。

6、7这两条的生姜半夏汤和半夏厚朴汤主要治疗的是神经官能症,属于治心(胃)神。

以上总结:

生姜偏于上焦心和中焦胃。

胃中有水饮通过生姜温胃化饮治疗心下悸、心下痞、水渍入胃。

通过温胃阳治疗胸痹、心中痞等心阳不足的一类症状,反之也可以通过温心阳的瓜蒌薤白桂枝汤治疗阳虚型胃炎。

一般多用于心和胃的神志病,最典型的例如温胆汤,能查到温胆汤最早出自于《备急千金要方》方中重用生姜4两最多,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但后世用温胆汤是常常忽略生姜的作用以半夏为君。

例举几条伤寒杂病论含有干姜方的条文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从上几条可以看出干姜更偏于温中下焦脾肾,治疗脾运化功能不足导致的下利,脾肾阳虚导致的形寒肢冷。肺中有饮的小青龙汤用干姜属于太阴同气相求。阴土所生在命火,治脾虚寒可以温肾,例如理中丸加附子。

这是最近开方的一些小感悟和小总结,不是很具体和严谨,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欢迎私信交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