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辖区四市两区的名称来历,你都能说得出吗?泰州为啥叫泰州,名称由来有何寓意,身为一泰州人你能告诉你的小孩以下这些地名的由来吗?泰州
据马令《南唐书》中记载,南唐开国之初“供亿公费,不知限极,烈主喜之,以海陵为泰州”。即由于泰州上缴国家的盐税很多,又是苏北地区的水陆要津、咽喉要地,在公元年,将海陵由县升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泰州,这就是泰州之名的由来。
海陵
泰州因“其地傍海而高,故曰海陵”。但作家叶兆言有另一种解释,说楚语习惯把水边的陆地叫作“陵”,战国时期,楚国征服了泰州本来所属的吴国,为了表示自己对该地的拥有,楚怀王通过更改地名,向诸侯炫耀自己的霸业,海阳地处海边,因此被改成了海陵。
高港
高港原系南官河、泰州引江河沟通大江南北,出江入海的交通运输枢纽,货物换装集散的港口,现为泰州市高港区的行*区名称。高港(这里指高港码头一带),清代中叶成陆,后期形成港口,原名朱家港,因高氏聚居,遂改称高港。年。清末秀才、绅士高升甫在江边择地创办“洋棚”,接揽申汉线和沿江城市中外客轮停靠,代办旅客,货物水上运输业务。因此,高港寓有“高家创业港口”的含义。从此,高港扬名于海内外。高港从高升甫创办洋棚开始,开埠百年来逐渐发展成为长江沿线的重要港口之一。年经国务院批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成为国家一类口岸。
姜堰
民国六年(年)《姜堰乡土志》载:“姜堰市者姜堰镇之改称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积于此故名之,其水由西来至湾子口,一向东,一向北,相触回旋为罗纹而成塘,故又名罗塘。”相传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产若干,在州治东天目山附近。当时,东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为患。姜仁惠、姜锷父子两次出钱出力,先后两次率领民众筑堰抗洪,最后迁堰(坝)至罗塘港,近运河口。上坝、下坝、大概即这个时候形成的。“姜堰”这个水利建设的成功,是我们的祖先艰苦卓绝、与天地奋斗的结果。当年一筑坝,二迁坝址,这样大的工程,姜氏父子出钱出力,百姓们自带工具,自建工棚,但基本是以工代赈。他们出大力,流大汗,夏天不怕烈日当空,冬季不怕天寒地冻,就是这样勒紧裤带,一锹一锹地挖土,一车一车地推泥,终于垒起“姜堰”这块丰碑。百姓们为了纪念姜仁惠,姜锷父子,不忘他们率领民众筑堰的功绩,逐将大堤命名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靖江东汉未年,这里还没有陆地,只有一片滔滔的江水,江水中突现出一座独峙的山,名叫孤山。后来由于江潮的冲刷,在孤山脚下渐渐隆起一块块沙洲。沙洲又连成片,成了陆地,对这片陆地,后来人们称之为“马驮沙”。为什么叫“马驮沙”而不叫别的名称?这个谜底,直到建县后的五十三年,即明嘉靖三年(年)才被揭开。这一年,有个叫易干的靖江知县到西沙视察,走到焦山港(今东兴镇),发现一块断碑,上面隐约可见几句碑文,其中一句是:“此沙是吴大帝牧马大沙……”吴大帝即吴国国君孙权,这说明三国时期,孙权的部队曾在这里牧过马。这一发现,解决了两个大问题:第一,它证实了三国时期,这里已经有了一块不小的陆地,而且开始有了人烟;第二,弄清了这块土地为什么叫做“马驮沙”。原来靖江方言中,“牧”和“白”、“大”和“驮”都是谐音,说讹了,就把。‘牧马大沙”误成了“白马驮沙”,久而久之,便简成“马驮沙”了。由于有了“马驮沙”这一名称,其他与“马”有关的别称,也就先后出现,如马洲、骥江、骥渚、牧城等等。其中马洲和骥江,直到现在还作为靖江的别称在使用。宋代,“马驮沙”曾改名为“阴沙”,元代又复称“马驮沙”改称“阴沙”,是因为它地处江阴之北的缘故。“马驮沙”改为“靖江”,是在明成化七年建县之时。此时马驮沙隶属江阴,由江阴知县代管。但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马驮沙的面貌已和过去大不一样:它的地域扩大了,人口增加了,经济也逐步地发展起来,这就需要有相应的行*机构来管理。更主要的是,这里地处江边,经常受到海寇的骚扰。虽有江阴管辖,但两地毕竟隔一长江,维护治安有诸多不便。鉴于以上原因,应天(南京)巡抚膝昭便上书朝廷,建议将马驮沙从江阴划出,单独设县。他提出的建县理由是,这里“居长江下游,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足称重镇”。其重要性虽然是从*事上讲的,但讲得很确切,很充分,因而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新建的县叫什么名字呢?因为它具有“扼江海门户”的作用,就叫做“靖江”。“靖”是安定太平的意思;“江”是因为它濒临长江,是一座江边城邑。泰兴
泰兴建县于五代南唐升元元年(公元),县名由来于今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李升登位,升海陵县为泰州府,析海陵济川镇建县,按“国泰民安,兴邦建国”取名泰兴。一种说法是泰兴为一弹丸之地,多系江中之洲组成。全境之水,源系于长江,“怒涛内噬,夺我腴壤”,地方“食江之利,而又无知其患”。人们祈求安宁,取泰兴之名实为祈求吉祥之意,大概以后泰兴沿江太平洲、泰和洲、泰来洲、泰界洲、泰涨洲、泰定洲等洲名都源出于此。关于县名来源以上两种说法都是可信的。当时海陵县域极广,包括泰县,海安,如东,南通,如皋等地,泰州与泰兴同时建制,同时定名。
“泰”有“安泰”的含义,“兴”即“兴盛”,含“吉祥”之意,亦说“兴”即“随泰州兴起”的意思。
兴化
兴化县设立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年),与当时特殊社会现状有关。据史载,北宋建国之初,原南唐清源郡节度使、仙游枫亭人陈洪进归顺宋朝,献出泉、漳两郡十四县。但他大刮民财,激起以仙游古邑(今游洋镇)人林居裔为首的农民起义,延续近两年,震动宋廷。战事平息后,宋太宗翻览地图,认为游洋“地险民顽,欲以德化之”,决定在此单独设*立县,加强控制,并亲自取名“兴化”,即兴天子之德,以感化顽民之意。
戴南
戴南镇(Dainan),简称“戴”,别称“戴家泽‘,兴化市第一大镇,以前是由戴各泽和南珠两个大村子组成一个镇,各取前一个戴和南组成的戴南。戴南也是中国不锈钢名镇,是兴化市的经济、金融中心。戴南镇地处江苏省中部、泰州市中部,在以上海市为首的长三角都市圈、大上海经济圈境内,南临长江,北接淮水,是里下河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
*桥
*桥,是苏北地区一大古镇、名镇,始称“永丰里”,又名“黑松林”。据史料记载,*桥地区约成陆于新石器时代。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就留下了我们祖先活动的足迹(姜堰天目山遗址的出土文物可资佐证)。此后又经过数千年生生不息的繁衍,至汉代即出现了“永丰里”这个*桥原始的名字。南唐升元元年(公元年),泰兴建县后,设太平乡,永丰里属太平乡,此后已发展成为规模不小的集镇。北宋熙宁年间,永丰里改名为“永丰镇”(据乾隆四十年《重修城隍庙碑记》推考)。元末明初,永丰镇域已具一定规模。加之“百川会通、民利灌溉、土田饶沃、物产丰盛”,永丰镇正式改名为“*桥镇”(《明史?地理志》)。
明初泰兴有位县令姓*,两榜出身,一身正气,疾恶如仇、执法如山,深得民之称颂,尊为“*公”。其时里人正在永丰西门建石桥,公议将桥命名为“*公桥”,在桥侧镌“*公桥”三字以颂*县令之德。岂料好事多磨。地方一班地痞讼师因恨*县令之刚正无私,屡屡搅其“好”事,使之不能随心所欲,为非作歹,遂联名诬告,谓*县令自大,连桥上也刻名颂德,使百姓“只知有*公,不知有皇上”,犯了欺君大罪。皇上命严查。里人得知,不知所措,暗悔好事反而害了*公。一老秀才曰:“无妨,但将桥石三字中间公字凿去,使其成‘*桥’,便无把柄可抓。”
受命查办的钦差亦是一位正直的监察御史,一路微服访处,尽闻赞颂*公之声,待及永丰西门,但见石桥“*桥”二字赫然入目,全无恶棍所告“*公桥”之影。钦差心明肚知,连赞“*桥好!”据实上报。皇上闻奏,龙颜大悦,破格升七品*县令为四品*堂。
从此“永丰镇”便改称“*桥镇”流传至今。
溱潼“溱潼”的由来,不少人费尽心思作过考证,仍是众说不一。民国初年大旱,溱潼镇东郊的青蒲人掘沟接水,得唐代《李符墓志》云:“青蒲南临吴渚,北傍秦泓,遂家焉。”据此,《东台掌录》明确指出:“秦泓”即今“溱潼”可无疑义。而溱潼人李敬之在《寄庐杂记》中提出进一步讨论:“秦泓何得只溱潼,音别相讹意不通,他日泰东修邑乘,宜将碑记写其中。”并对“秦泓”二字作了进一步研究:“吾邑在唐时本名‘秦泓’,秦字从禾,产嘉禾之意。‘泓’,水也,四郊多水。”“‘泓’、‘潼’音相近,更有好事者认为,吾乡多水,于‘秦’字旁加水,是音又异矣!”时至今日,究竟是先有“潼”而笔误为“泓”,还是先有“泓”而后演化为“潼”,虽难定论,但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则是毫无疑问的。“溱潼”的名称最早出现于书籍的是在宋代。宋岳飞之孙岳珂所著《金陀粹编》中,有岳飞任通泰镇抚史时“*驻秦潼村”之语。清朝嘉庆《东台县志》记载:“宋建炎年间,张荣、贾虎率义兵与金兵转战南下,与敌相遇于秦潼村,遂引兵佯败,获胜于兴化缩头湖”。文字记载和今日“溱潼”仅三点水之差。查阅字典,“溱”读zhēn。但因“溱潼”地名的出现,又增一新鲜,读音Qin。加注:溱潼,镇名,在江苏省。明朝陈基《夷白斋诗》有“水行九十里,泱漭赴秦潼”的诗句。明嘉靖年间的《东台志》水云楼图,亦书“秦潼”而无三点水。秦字加三点水,起始于清朝。其《四境图》中有“溱潼”字样。也许由于习惯的影响,清代较长时间,地名仍袭用“秦潼”。清朝汪琦有诗,题目叫《秦潼晓发》。清朝吴嘉纪也有“秦潼晓雾中,屋上栖野鸭”的诗句。但溱潼地处水乡,和水有不解之缘,不仅四面环水,周围河港交叉,溱湖湖面广阔,而且当时镇区内也是处处有水。早年镇区有三十六桥七十二井。镇区面积如此之小,而木桥、石桥如此之多,当年河沟交错、田垛星布的情景,可以想见。清朝吴嘉纪写溱潼有“荷花莲叶遍里巷”的诗句。清朝孙乔年写溱潼的诗作中,有“倒影楼台镜底红”、“闲听窗外水涓涓”的描写,俨然一派水乡风光。直至清末民初,终因溱潼多水,面普遍采用“溱潼”这个地名,一直沿袭至今了。溱潼俗称“存中”。即使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尽管书面文字用“溱潼”,而口头上仍叫“存中”。在东观(即今溱潼用电站处)还开办过“群忠补习社”。“存中”这个名称从何而来?有人推测说,溱潼地处泰州、东台两地之中,水路东距东台六十里,西去泰州六十里,溱潼居中,所以叫“存中”。而多数人认为,此说未免牵强。把溱潼说成“存中”,主要是受如皋、东台一带地方方言的影响,人们才把“溱潼”读成“存中”。还有一个民间传说虽未必可信,但却有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扬州,曾在游溱潼,离开时地方官设宴送行,酒杯中仍存有酒。皇帝喝过的酒谁敢动,于是只好“存盅”。由此溱潼多了个俗名存中。旧时,也有外地客人来溱潼闹过笑话,船抵岸后,一问是“存中”,连忙再雇小船去溱潼。小帮船从西头划到东头,绕了半圈,又到“溱潼”!清朝嘉庆年间,从苏州阊门外有蒋、宋、范、徐等七姓迁居于溱潼荒垛之中,烧窑为业。每晚窑上有七盏明灯高悬,制作砖坯,犹如七星降临。故又有人称溱潼为“七星村”。在虹桥居委会沈家祖宗牌位的反面,曾书“北极镇”三字,想必由七星村演化而来。但也说明清代曾叫过“北极镇”。民国初年,这里曾一度更名“溱潼市”。六十年代填夹河工程中,曾发现书写有“溱湖市”三字的石碑。这些地名名称,为时很短,影响不大。溱潼镇最早得名于明代。它的发展、繁荣、兴旺,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清康熙年间吴嘉纪诗云:“有船田父皆为渔,十口五口依菰蒲,蒲多村少心肠乱,……可怜冷落红颜妇,凶年卖饭不卖酒……”。清朝汪琦的《秦潼晓发》中亦有“田废肥鹅鸭,祠荒集雁鸿,村村渔夫立,凄恻对秋空”的描绘,都说明当时的秦潼还是个贫困闭塞的渔村。直至清代中叶起,溱潼农业、渔业和窑业日渐兴盛,又处姜兴河、泰东河的交汇处,占航运之利,是漕运盐运必经之地。随之人烟稠密,店铺林立,成为水乡的闻名市镇。二十年代至抗战初期,溱潼镇粮食贸易繁荣,米厂、油坊越办越多,茶馆、饭店、浴室兴起,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相应发展。镇上有电灯照明,电话、电报成了商家的通讯手段。《溱湖日报》、《溱报》相继问世。溱潼一度有“小上海”之称。发展至今天,溱潼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历史名镇、全国重点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