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国,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盛产人杰之时又怎会缺少可歌可泣的故事?而诸葛亮的“六出祁山”便是其中之一。这一举措虽然打破了当时魏蜀间的僵持之势,但是也为日后蜀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对三国的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孔明出祁山北伐,真的是如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迫于无奈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打仗打的就是国力,在北伐前蜀国连年丰收,国内局势也在董允,蒋琬等一干名吏治理下逐渐稳定,外联孙吴,南定泸水,此时兴兵正是时机。
另外,出祁山伐魏在历史上实为五次,但每次出击前诸葛亮都会做好周密的部署,此期间更是以发明家的身份制造出了木牛流马(独轮车)用以运送*粮,大大提升了蜀汉行*作战的能力,有了作战方面的自信,再加之国力的稳定,如此频繁的北伐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诸葛亮未出茅庐,已定三分天下,此时北伐只是走在自己早已拟定好的战略规划上而已,(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诸葛*师的信心满满:看吧,天下大势,尽在我手)再看看此时的天下大势,吴国偏安一隅,只求自保,魏国则占据广大平原,联通西域,不仅疆域广袤,而且物富民丰。蜀国以一州之地硬撼强国,并数次以弱国身份打得大魏龟缩防守,可以说这份胸有成竹,也是打出来的。
然而,刘备全盛时期虽坐拥东西两川,荆襄九郡,国力也已蒸蒸日上,但其建国根基不牢,猇亭兵败更是地动山摇,国家“一夜回到解放前”,致使后期北伐无法再大规模地征兵。的确,诸葛亮一直走在自己拟定的战略道路上,可是荆州的变故使他的“命一上将将荆州之*以向宛、洛,将*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般“双管齐下”的战术,变成了单线出击的极限挑战。此时若再不出击,等待蜀汉的就只有被曹魏堵死在阳平关内的下场了
有句谚语“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三国后期蜀中人才凋零,更无能征善战之将,虽说得一姜维,但从他九伐中原的战果来看,依旧是独木难支,再者经过连年战争,蜀汉巅峰后已显颓势,诸葛亮大概也是想在自己有生之年以攻代守,多为蜀国争取一些生存空间,来减缓其灭亡的时间。
那么,频繁地北伐究竟有何利弊呢?
其益处自然是主动出击会使蜀地不受纷扰,而且数出祁山也确实为蜀汉争取到了一些土地人口资源,凭借这些综合因素,使原本弱小的蜀国,国祚延长至四十余年。
然而常年的对外征战,使人口稀少的蜀国为了长期维持足够的*力,不得不采取“十人一兵”的措施,而且战争中人员与物资的严重损失,也耗尽了益州的财力,致使“陇上多战死之骨,田间尽思亲之妇”,最后邓艾、钟会“二士争功”时,尽失地利的蜀汉便再也无力抵抗曹魏的大*,就此覆灭。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想必诸葛亮在初次北伐时,心中所念,还是当年出山时“辅先主,兴汉室”的豪情壮志。而在风烛残年之日,心中所愿,却只是帮蜀汉再苟活几年罢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全部内容啦,如果大家想了解三国历史,或者还想知道关于三国杀名将传的最新资讯,欢迎点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