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诸葛亮死后,蜀汉真的不可能不亡吗 [复制链接]

1#
魏延守汉中使用的错守诸围战略姜维的敛兵聚谷战略

魏延的死,是源于他和杨仪不和,争权而被杀,杨仪也因这件事,后来随便找了个借口杀了。但不得不说魏延的性格,是他被杀的根本原因,魏延为人太狂傲,目中无人,脾气又臭,跟“同事”关系非常紧张。诸葛亮曾因魏延军功卓著,且足智多谋,想将他培养成接班人,然而最后的结局,是魏延不能统合诸将,因此由姜维接班。而姜维在魏延被杀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是他为了树立威信,趁杨仪和魏延争权,帮杨仪一把,恐怕魏延未必会死。

但是我们假设魏延活了下来,会是怎样的结果?

我们也看到了,魏延的“错守诸围”战略,如果魏军突破,就正着了魏延的道,魏延可以迅速修补防线,对魏军实行夹击,如果魏军突入最里面,就被合围全歼,而魏军想进蜀中,必须过汉中,也就必须突破所有防线,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而姜维的敛兵聚谷策略,则很容易被魏军包围,被死死拖住,然后魏国再派一支军队进入蜀中就行了。

如果真是这样,魏延活着一天,蜀国就能多存在一天。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翻开史书,我们发现魏延这个人脾气臭到士兵都不愿意跟着他,而错守诸围战略更需要一些偏将实施,然而事实是,魏延自从守汉中固若金汤、跟着诸葛亮北伐屡建奇功之后,内心极度膨胀,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这样的统帅,偏将们根本受不了,也就不会严格实施,甚至会投降魏军,这样一来,“错守诸围”策略就失效了。

我们看看诸葛亮在世时,一开始最看重的三个人:丞相府参军马谡,丞相府司马魏延,丞相府长史杨仪。这三个人,都有致命缺陷:马谡太有自己的主张,常常不听诸葛亮的;魏延倒是听诸葛亮的,但总是背后发牢骚,并且经常倚仗军功跟将领、谋士们吵架;杨仪则是心胸狭隘,难成大器。

提到马谡,顺便说一下马谡失街亭,后果很严重,当时丞相目的是取陇右,如果陇右全拿下,街亭根本没什么用,因为它只是一条魏军增援的通道而已,诸葛亮目的是让马谡拖延时间,马谡却选择一座孤山,想靠骑兵冲击打一场漂亮的胜仗,即使要打胜仗,最佳冲击地点也不是一座孤零零的山,山谷周围才是最好的伏击地点。

诸葛亮对这三个人是看得非常透彻的,因此,诸葛亮表奏魏延为除了两位托孤辅政大臣(诸葛亮和李严)之外唯一的假节,在这之后,却将大权都交给了姜维。

诸葛亮可能是这样想的,只要姜维把自己在世时所有的策略全都原封不动,蜀汉至少不会亡得太快。

然而,姜维却没有这么做,诸葛亮死后,不仅更改守汉中的策略,更是把诸葛亮的遗言抛在脑后,九伐中原。

诸葛亮时期,北伐中原是有意义的,如转移蜀汉内部矛盾、积极防御延缓蜀汉灭亡、北伐可以打击削弱魏国、有可能恢复中原等。

但到了姜维时期,人们对汉朝逐渐淡忘,至于后来到了西晋、东晋时期人心又思汉,原因在于那时不是太乱就是北方丢失。

姜维不顾实际情况九伐中原,白白劳民伤财,为蜀国最后灭亡埋下伏笔。

因为,三国之中,蜀国老百姓的负担是最重的,蜀国的军事制度,不仅中央军很强,需要很多补给,地方军也需要很多补给,当时蜀国的人口和军队人数比,有说法是3:1。老百姓本身就吃不消这样的负担了,再加上连年北伐,税收根本交不起,因此,蜀汉政权灭亡在姜维手中是必然的。

此外,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联盟,跟益州本土集团利益冲突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深,姜维九伐中原在这一时期只会加剧,因为姜维是凉州人,不属于三个集团中的任何一个,这时,他北伐,就无法转移矛盾。

因此邓艾冒险摔入蜀中之后,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刘禅更是打都没打直接投降,这不能怪他,刘禅作为皇帝,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蜀国就算再苟延残喘,也坚持不了多久了,人心已经归附魏国,为了能得到好的结果,自己只能够投降。

说这么多似乎跟魏延没有关系,但我们不要忘了,魏延如果活着,会不会影响蜀国的命运呢?

要说一点影响没有那是胡说,但是,魏延虽然是荆州集团,一开始是刘备的众多部曲中的一位,但是,魏延完全不受荆州集团任何人的待见,原因我们也说了,这个人性格有缺陷,人际关系很差。

这样的人,你让他守汉中,没人听他的,让他北伐,他也有可能会轻敌,因为此时的魏延已经跟以前的魏延判若两人,如果由他主持北伐,其作用只会是北伐次数变得更多,蜀汉灭亡得更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