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项资助“看中医”的误区,是不是存在你深深的脑海里?
陈先生患有结直肠癌,腹膜后淋巴结广泛转移,属Ⅳ期,就诊时身体消瘦乏力,精神疲惫,面色黯淡、无光泽。
中国论文
陈先生:“医生,我2年前得了结肠癌,手术后一直接受化疗,但现在身体吃不消了,想让您用中医的方法帮我调理调理身体。”
医生:“什么时候做的手术?手术的病理结果是什么?出院小结带了吗?”
陈先生:“啊?没带,我以为看中医不需要这些呢……”
这样的场景在中医门诊频频出现。如今,中医“以人为本”的诊疗理念已经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占据一定地位,肿瘤患者“看中医”逐渐成为“流行”。然而,每位患者的看病就诊时间通常只有几分钟,有多少人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中医医师充分了解自己,让其准确地知晓自己的疾病情况和身体状况?换句话说,肿瘤患者,你会“看中医”吗?
误区1:中医全靠“望闻问切”,患者看诊两手空空
很多肿瘤患者在看中医前毫无准备,在中医门诊,到处可见“徒手”就诊的患者,他们不带既往病历,就如上述场景中的陈先生那样。有些患者会带一些零散的化验单,但无头无尾,于事无补。
可能在许多患者的认知中,看中医仍是按传统的就诊模式,只要医生搭脉、看舌苔,不需要依靠“片子”等现代化的辅助手段,就能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般,看穿一切疾病。其实,这是对中医的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观点。
中医医师同样需要知晓患者肿瘤的明确诊断、病理分型、临床分期、有无转移、有否放化疗史,以及患者的耐受情况等。中医既辨病论治,又辨证论治:肿瘤的明确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把握辨病论治的方向;肿瘤的病理分型、临床分期、转移情况等决定医生用药的轻重;放化疗或靶向治疗影响患者的气血阴阳;患者的体质影响其对治疗的耐受性,等等。只有综合诸多因素,中医医师才能处方用药。
提醒:看诊时带全资料
看中医与看西医一样,请带好所有的就诊资料,包括病历记录、影像学检查结果等。
误区2:病历资料是给医生看的,患者不用管
门诊中不乏忘记带病史资料的患者,当然也有就诊经验丰富的患者,他们虽然记得将资料带来,但因病史较长,往往不加整理,厚厚一摞推在医生的面前,让医生不知从何看起。你也许有疑问:病历资料是给医生看的,患者又看不懂,如何整理准备呢?而且整理资料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不划算。
其实不然,患者如能整理好既往病历,可以帮助医生尽快从病历资料中发现诊断疾病的线索,从而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花费明确下一步的检查方向,并进一步制定治疗方案。
肿瘤患者在就诊前,应理清肿瘤发现时间、手术时间、病理分型、有否化疗,以及化疗的方案、次数、治疗后的感受、体重变化等,以便医生询问时快速清楚地告知。
检查资料包括血常规、肿瘤标志物、B超、CT等,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再细心些的患者,可将某些重要的指标,如肿瘤标志物绘成曲线,因为曲线可以明确表现出该指标的趋势及疗效的变化,便于医生在短时间内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判断。
由于现在的药品种类繁多,许多药的商品名不一样,但成分雷同,且部分医生开药的字迹潦草,存在识别困难的问题,故患者应带上自己服用药物的包装给医生参考。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重复用药,且能规避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提醒:看诊前的功夫不能少
就诊前,患者需整理准备的资料包括:手术日期、临床诊断、病理诊断,放化疗的时间、次数,每一次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化验结果,并按时间顺序整理。
误区3:西医治疗“走投无路”,找中医“调理调理”
就目前的医疗技术而言,有许多方案可以供给肿瘤患者选择,如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等。不少患者在手术后接受化疗或放疗,若不能耐受化疗,转向靶向治疗,在各种治疗中辗转多次,最后折腾够了,体质变差,体重降低,癌细胞全身转移,便想到寻求中医药治疗,希望中医能“调理”体质。每当我们接诊到这样的患者,只能摇头,感叹他来得太晚。
中医治疗的确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保护体内正常细胞,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在晚期肿瘤的治疗中,也有一定优势。但这并不等于中医只治疗晚期肿瘤,无需参与之前的治疗阶段。在疾病早期,任何一种方法的疗效均较好,所以患者不要等到任何治疗都没效了再来寻求中医的帮助。中医不是神医、巫医,没有起死回生术,中医疗法也不是晚期肿瘤患者的“救命稻草”,它只是和手术、放化疗等同的一种治疗方法。希望肿瘤患者给中医医师诊治的时间。
提醒:就诊时机很重要
中医治疗早期肿瘤有较好疗效,从术后开始贯穿治疗始终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但不要等到肿瘤晚期才想到寻求中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