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是否知道荜拔 [复制链接]

1#

作者:黎荔

有人发了一张图片,问我那是什么植物?图片上是一种圆柱形的植物条穗,稍弯曲,有排列整齐的小突起,毛茸茸的样子,看起来很像春天的垂柳花穗,但细看又不是,因为,垂柳花穗没有那么长。用两个这种花穗连接起来,就可以摆成一个圣诞小花环了。用小程序“识花君”或者“微软识花”App鉴别,都无法识别该植物。据说在识花软件中,“花伴侣”的识别率最高,基本上都可以识别出来,“形色”的次之,“微软识花”的最差。但我没在应用市场中下载前两款识花App,只有靠近肉眼和经验鉴别了。

看来看去,我觉得有点像荜拔(学名:Piperlongum),也叫荜芨,一种胡椒科胡椒属的植物,多年生攀援藤本。分布在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泊尔、越南以及中国南方等地,生长于海拔米左右的地区,多生在疏荫杂木林中,目前尚未有人工引种栽培。记得在我的家乡广西,我是见过这种植物的。因为荜拔是一种特殊辛香的植物,家乡人用它来包肉吃,炒牛肉,炒田螺,煮汤喝等等。

荜拔三月开花,花梗大概有几厘米长,被极细的粉状短柔毛。七月结子,结出的果穗长长的,长一二寸,如小手指大小,青黑色,如同桑椹一样。果穗由绿变黑、未及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作香料或药用。成品是一两寸长、筷子粗细的褐色小棒棒,掰开看,里面嵌着芝麻粒似的小籽籽。荜拔叶子也有一股辛香味,也可以食用,经常和紫苏叶相提并论。南方人包粽子时,有人用荜拔叶包肥猪肉作馅,一是可以消除猪肉的肥腻,二是中和糯米的湿热,祛热毒。另外,也用荜拔叶子煮饭,有特殊香气。熬鸡汤或别的汤时,放少许荜拔叶,汤会很清香美味。炒田螺的时候,南方人比较喜欢放各种配料,在有些地方,荜拔叶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配料,因为荜拔叶属于温性,田螺是凉性。如果吃多田螺太寒了,就会肚子痛,和荜拔放在一起,刚好温性和凉性中和了。

《唐本草》记载:“荜拨,生波斯。丛生,茎叶似蒟酱,其子紧细。味辛烈于蒟酱,胡人将来入食味用也”。其中提到的蒟酱,也是一种胡椒科胡椒属植物,黑褐色,呈弯曲的长条状的果穗,生长于阴湿的森林中。蒟酱最早出现在《史记》中:汉武帝初年,王恢大平了东越的乱事,他派唐蒙去晓谕南越。南越人款待唐蒙,送他吃的东西里有蒟酱,滋味鲜美。唐蒙问,此物从何而来?他们答到:从牂柯江来。牂柯江可以直到番禺(今广州)的城下。唐蒙到了长安把这事告给蜀商,商人道:蒟酱只有蜀中才有,蜀人常常偷运出来卖给夜郎(今贵州),蜀物已推销到了南越(今广东)。出产于蜀地的蒟酱,竟被雄踞于岭南的南越国作为款待中原使者的宫廷珍食,而且当时的蜀商要想将蒟酱中弄到夜郎,也只能采取“偷运”的办法,可见蒟酱在当时是何等珍贵,是地方官员进贡朝廷的“奇味”。不过,等到原产自波斯的荜拨进入中国,因其香味远胜于蒟酱,中国原产的蒟酱在历史上就靠边站了。蒟酱之所以有个“酱”字,应该是人们将这种辛香植物采摘来,酝酿成酱。由于“蒟酱”在明代后失传,所以逐渐变为人们的谈资,以至于蒟酱为何种原料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有人说是鸡纵,有人说是某种野果,还有人干脆说它就是豆酱,《辞海》中则认为蒟即蒟蒻,是现在的魔芋,其实看一看《唐本草》中的记载可知,蒟酱可以拿来和荜拨比较,但在香味辛烈上有所不及,蒟酱是与荜拨相类似的植物,我网上搜到下图应为蒟酱,其果穗上聚生的浆果比荜拔要大得多。

被移植于中华大地的荜拔,为什么有一个如此古怪的名字,应该是音译名的演变。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记载:“荜拨,出摩伽陀国,呼为荜拨梨”。摩伽陀国是中天竺之古国,为佛陀住世时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可见“荜拨”是音译名缩写的结果。《唐本草》其实记载有误,荜拨原产自印度而不是波斯,古印度在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间的诗歌典籍《夜柔吠陀(Yajurvede)》和《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e)》中就曾提及荜拨。它于公元前4世纪时传入古希腊,公元前5世纪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Hippocorates,约公元前—公元前年),曾把它作为药用植物,用来治疗感冒发烧及胃病。荜拨是胡椒的近亲,其果实却呈小棍形,故也称长胡椒“Longpepper”。可能因为荜拨的味道与胡椒相似,罗马学者老普林尼(PlinytheElde)错误地认为这两种香料取自同样的植物,区别只是形状不同。无论是从波斯还是从天竺传入,反正芘拔应该是沿丝绸之路从遥远的西域而来。这种胡椒科胡椒属植物从此成为了中华香料,常与白芷、豆蔻、砂仁等香料配合,用来祛除动物性原料的异味,多用于烧、烤、烩等菜肴,亦为卤味、酱制香料之一。不止是广东卤水中会应用,川菜火锅,包括串串香,兰州牛肉拉面等美食中,荜拨都是不可或缺的香辛料之一。

看过《中国烹饪杂志》上署名为史军的一篇文章《植物学家的锅茱萸和花椒:从祭祀用品到餐桌伴侣》,文中提出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中国缺少原生的香料植物,在后来的物种交换中,中国吸纳并融合了很多外来的农作物,我们餐桌上的食材才日臻丰富。这种现象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关,中国绝大多数的国土都处在温带和亚热带范围内,而在这个气候带中繁衍生息的植物并没有像它们的热带兄弟那样,要面对更为凶猛的病菌和食草动物的干扰,也没有与其他植物竞争生长速度的强大压力。所以,比起热带起源的作物,温带起源的作物显得温文尔雅,完全不像热带的作物那样热情四射。我觉得根据这个理论,中国蒟酱与来自中亚南亚的荜拔,同是胡椒科胡椒属植物,但前者辛烈不如后者,应是胡椒生物碱成分的差异。温带植物面对的微生物环境相对简单,不需要凶神恶煞抵御威胁,那么植物也就不用浪费资源生产化学武器了,各种植物体内也不用储存那么多的辛辣防御物质,最终我们看到的结果就是温带生长的植物很少有浓烈的香气。

翻看成书于魏晋时期的《齐民要术》,我们会发现其中记载的栽培香料植物只有茱萸和花椒。楚地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位置偏南,芳香植物的种类更丰富一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楚辞》文化,是中国香文化的源头。但总的来说,中国本土的香料还是比较贫乏的。如果没有古代香料之旅的翻山越岭、飘洋过海,沿陆上丝绸之路从遥远的西域而来,或是沿海上丝绸之路输入中国,从波斯到天竺,从安息到大秦,从扶南(今柬埔寨全部国土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一带)到天方(今阿拉伯半岛),从爪哇(今印度尼西亚)到暹罗(今泰国)……种植物香料、十几种动物香料在漫长的历史中陆续引种到中国,我们今天吃广东卤水、川菜火锅、串串香、兰州牛肉拉面就都不是这个味儿啦!

最近疫情让全民宅家修炼厨艺,为每天做饭苦恼的你发现没有,其实只需一包火锅底料,新鲜热火的火锅和各式料理你都能稳稳拥有,“火锅底料煮一切”的秘诀,厨房菜鸟和厨艺小白都应该知道。火锅底料最近真有坐稳万能调味小能手的趋势呢!一包超市里就能买到的火锅底料,当然是用牛油、色拉油、郫县豆瓣、白酒、醪糟、海椒、生姜、大蒜、花椒、豆豉、辣椒面、大葱等炒制而成,但除了这些,你是否知道,火锅底料必不可少的香料配方是这样的(以牛油3斤、色拉油2斤计算):

白扣5克草果5克三奈3-5克丁香3-5克砂仁5克香果5克孜然5克桂皮5克甘草5克枝子5克排草5克老扣5克甘松5克陈皮5克筚拨5克香茅草5-8克八角5克香叶5克千里香5克小茴香8克香草5克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