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阔的甘肃总能给人震撼,大漠孤烟直可以看到,长河穿城而过也可以看到,高原风光在甘肃同样也可以看到。可让我惊喜的是在甘肃还可以看到一幅南国风光。
离开了腊子口一路向东,算是正式下了高原,马上就是温暖如春,而就在这里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切在在三国时期体现得淋漓尽致,集中表现在两个独特的地名,沓中和阴平。
沓中
诸葛孔明六出祁山,尚且不能平定中原,归根结底是因为粮草问题。所以他就想出了屯田的方法,以至于后来姜维也选择了去遥远的沓中屯田。
诸葛之后,姜维继承孔明之志,多次出兵北伐,可遇上了同样不凡的邓艾,也没有任何进展。蜀中局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主战派重臣陈袛病逝之后,宦官黄皓博得了后主刘禅的信赖,在朝中的势力日益坐大。见姜维多次北伐失利,黄皓趁机在刘禅面前进言,企图废黜姜维提拔闫宇,在军中培植自己的亲信。就连多次北伐的张翼也质疑北伐的策略,尽管黄皓的企图并未成功,但姜维闻听此事后,以屯田养病的方式,养精蓄锐,躲避灾祸,等强大后再另谋出路。
一念及此,姜维很快就上奏蜀主,希望让自己带领自己的将士赶赴沓中种田,以补回粮草的亏损。刘禅或许也不想再战,于是很爽快地就答应了姜维。
可姜维屯兵的沓中具体位置究竟在哪也众说纷纭,大致上有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是如今的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南河乡。
第二个说法则认为沓中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西部的大峪乡与武坪乡两地。我认为年代久远,究竟在哪不易考证,不过大概可以断定沓中一定是白龙江沿岸,因为有水才有了屯田的基础,所以这个位置我想就应该在陇南以西,宕昌,舟曲一带的白龙江沿岸。
这里是气候适宜、雨水充足的天然峡谷盆地。由此看来,沓中与汉中地区的地形、地貌及气候特点颇为相似,确实是一处非常适合驻兵屯田的地域。
沓中地区除了这些具备优势的天然自然条件之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价值和地位,连接秦蜀之间的阴平古道,就正好从沓中地区穿过。如今这里依旧良田遍野,一幅田园风光,隐秘的像世外桃源。
伯约屯田沓中,虽避自身之难,却遭蜀汉倾覆。大军远离汉中,蜀汉门户顿开,避重就轻,使魏军长驱直入,汉中即刻失守。之后伯约退守剑阁,虽凭险拒守,已是无奈之举。加之蜀汉本土之士,如杜琼、谯周等辈,早有降魏之意,三寸之舌,令刘禅抬棺出降。有人说蜀汉灭亡的祸因,乃屯沓所致也。若汉中不失,则蜀汉可保。其实真是冤枉了姜维。
姜伯约一生报答诸葛的知遇之恩,死前最后一计害三贤足矣看出他的忠,可惜历史的车轮在前进,其实不论屯兵沓中与否,蜀汉终究会灭亡。
沓中一个神奇的地方,记录了千年前的风雨沧桑,留下了无数的英雄故事。
阴平
说起阴平往往要先提武都,诸葛亮在世时取武都阴平二郡作为北伐的跳板,武都就是我们熟悉的陇南武都,阴平就是如今的文县。
文县位于甘肃的最南端,你或许没有听说过,可阴平小道一定会勾起你的回忆,三国名将邓艾就是从此出兵灭蜀,结束了蜀汉数十年的政权。现如今,在文县还留有三国时期的阴平古道、姜维城、邓艾城,郭淮城、摩天岭、关帝庙等多处人文景观。无一不记录了这里悠久的历史。
蜀道一直是阻挡蜀军伐魏,魏国攻蜀的天堑。
公元年魏国兵分多路伐蜀,很快汉中就被攻破,在钟会率领的大军与姜维率领的蜀军在剑阁对峙时,邓艾将目光投向了汉中通往四川的一条隐秘小道,那就是阴平道。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郡,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全长约公里。路途艰险九死一生,尤其是摩天岭这一关。功夫不负有心人,邓艾宛若一把尖刀,直插蜀国心脏。姜维救援不及,后主投降。
看两侧的山势就不难感受到道路的艰难。汹涌的白水江,由西至东穿城而过,滋润两岸的沃土,山谷夹缝之中迸发出活力,一座座连接两岸的桥梁点缀着风景。
还有在甘肃南部还有天水,都曾记录了这段让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