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俗话:饭不香,嚼生姜。医学典籍中关于生姜的记载也有很多,它能够醒脑提神,促进血液循环。姜还是助阳之品,自古就有“人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在论语中提出“不撤姜食,不多食”的养生思想。
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战乱年代,孔子竟然能够活到73岁的高龄,这与他重视生姜不无关系。日常饮食中,我们也常在炒菜的时候,把姜丝当做调味品放入菜中。有时候,也用生姜调理身体。比如,当人因为风寒而觉得寒冷时,通常会吃两片生姜,帮助散发体表处的寒气。人年纪大了容易没有胃口,这时候吃上几片姜,能够改善食欲,增加饭量。尤其是当人患有胃溃疡、肠炎等病时,吃点姜还能改善反胃、恶心、呕吐的症状。
《本草纲目》记载生姜能够健脾胃,脾胃健康,身体的气血生化充足,脏器的功能也就能维持在一个正常的状态。《东坡杂记》中说,在杭州的钱塘净慈寺有一位老和尚,年纪已有70多岁,但面相还跟年轻人一样。有人问他原因时,他“自言服生姜40年,故不老云”。由此可以看出,从孔子开始,已经有不少人将“吃姜”作为养生之法。
1、“醋泡生姜”是比较有效的一种养生法。先准备好适量的姜,切成片放入醋坛中浸泡一周。每天早晨吃上两三片即可,不要多吃。醋有活血、止痛的作用,用醋泡上后,能够防止姜过辣,吃起来口感较好。
2、凉拌子姜:子姜30-60克,切成细丝,加醋、盐适量拌食;也可以再加适量白糖、芝麻油。它具有开胃和中,止呕的作用。
3、紫苏生姜汤:紫苏叶30克,生姜9克,加水煎汤后服用。它具有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可用于风寒型感冒,表现为恶寒怕冷严重,咳嗽,咳白色痰,头晕头痛等。
吃姜的时候有3个注意事项:一是吃姜的量,二是吃姜时的体质,三是吃姜时间。一、吃姜可不是越多越好,每天吃上两三片就行。因为姜性温,适量的姜能够帮助刺激消化功能,如果吃得太多,就会刺激胃壁,导致胃热。二、如果阴虚燥热体质的人不宜长时间吃姜,当你属于手脚心发热、经常口干、爱喝水,心烦易怒,睡眠质量差的群体时,如果吃姜会增加阴虚的症状。还有一些患有胆囊炎、糖尿病、痔疮、肺炎等病的人也不宜长期食姜。
三、吃姜的时间应该遵照“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的原则,最宜在早晨和夏天吃。早晨和夏天都是是阳气生发的时候,这时吃温性的姜既能开胃助脾,还能帮助体内的阳气生发。而晚上和秋天都是阳气收敛的时候,如果吃姜就会影响阳气内敛,不利于身体健康。因此,就有“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的说法。
但如果我们碰到特殊情况,还是要灵活地把握。比如,晚上出门遇到了风寒,也可以喝点姜糖水,帮助驱散体内寒气。
我是杏林养生君,每日分享中医养生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