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四川对中国到底有多重要为什么会有四川不灭 [复制链接]

1#

四川地处中国西南部,古称巴、蜀,秦代修建都江堰后物产丰硕,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这片土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所以就有“四川不灭,中国就不亡”的说法。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东西长公里,南北宽多公里,东连重庆,南邻滇、黔,西接康藏,北衔青、甘、陕三省。是中国西北和西南两大板块的结合部,面积48.5万平方公里,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和青海,居全国第五位。

全省地貌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横跨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一、二两级。以龙门山、大凉山为主脊线,分为东低西高两大地理区。西部为地域辽阔的高原、山地,东部四周环山为盆地、丘陵。由于地壳的强烈上升和明显下切,地形高差悬殊造成自然景观和农作物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复杂的地理构造使得这里的矿产资源丰富且种类齐全。已发现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种,占全国总数的70%;已探明储量的有94种,占全国总数的60%

四川盆地的开发历史早于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夏商时期出现巴、蜀等部落国家。周武王牧野誓师,蜀王曾派兵支援。战国时期,秦将司马错伐蜀,秦国得蜀地资源后日益强盛;楚汉争霸中,刘邦也因得四川,可与项羽一决高下。所以诸葛亮才在“隆中对”里说出据益州而得天下的理论。

虽然说这里有着非常丰富的物种资源,而且周围都是群山围绕,易守难攻,人口资源也是非常的丰富。但是彻底立足于四川的政权从未有过一统全国的先例,甚至连割据也会被攻破,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因为四川的地形地貌,四川盆地是蜀地富庶所在,但不是构成四川战略地位的全部。夹在巴山和秦岭间的汉中盆地才是蜀地的命门所在,如同锁钥控制着四川同西北、关中的道路,蜀地政权得之进退有据,失之坐以待毙。

从四川向外远征中原,因路途遥远、山川隔阻的“蜀道难”而后劲不足。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无果而终,并非人智欠缺,而是地利制约。当时南北政权对峙时的西线多以秦岭为分界,失守秦岭会让汉中不保,四川徒有有剑门、巴山也难久守。

历史上,长江是防守江南的自然屏障,但如果上游巴蜀失守,从三峡顺江而下,则江南不攻自破。晋灭东吴、隋灭陈、蒙古灭南宋,都是如此。可是要攻下“蜀”,又必有恶战,毕竟蜀道难于上青天,不是徒有虚名的。

秦岭、三峡这把双刃剑,即可如屏障拱卫巴蜀,也能被外界当成链条牢牢束缚巴蜀的扩张势力。

同时,四川盆地和川西平原本身的资源种类丰富,自贡产盐、临邛产铁、泸州产酒、遂宁产糖,是中国最重要的战略备份区。

当四川纳入大一统政权后,就成为抵御北方和东方来敌的战略后方,唐朝安史之乱中多位皇帝在成都避难,蒙古大军也曾兵败钓鱼城,抗战中四川重庆更是成为陪都。

可以说在每一次国家危难面前,四川从物质到精神上都能够迸发出誓不投降、至死方休的气魄。四川的铮铮铁骨,也令其在朝代更迭时付出更多的牺牲。

从全国的战略角度来看,作为内地辐射大西南的核心,四川向西辐射康藏,向南连接滇桂。也只有这里能够将中国整个西南战略的各个维度衔接起来。四川除了战略地位凸显,税收和农业更是重中之重,这里土沃民殷,从秦汉到南宋,四川都是全国的税收支柱。

发达的农业和稠密的人口,使得成都从公元前多年就当做都城兴起于此。而“锦官城”的美名更是因为桑蚕养殖和蜀锦纺织业的发达。作为闻名九州的硬通货,蜀锦与黄金白银等量齐观。

可以说四川的地形为其在的古代的崛起兴盛提供了优势,相对中原更加独立的环境,相对东南不容易受外部袭扰。内部物产丰足,特别是蜀锦和盐铁成为当时四川繁荣的经济源泉。但随着发展,国家首都从关中迁移到中原再迁移到江南最后定格华北,四川渐渐远离政治经济中心,而封闭的盆地和交通不便渐渐成为发展阻碍,被对外贸易更加便利的东南沿海迅速超越。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为西南的发展起到带头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同门兄弟重庆的严峻挑战。坐拥丝路南北双线、中印缅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四川只要打破传统安逸满足传统限制,以进取开放的理念发挥贯通南北、衔接东西的地缘优势,必将绽放出更精彩的未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