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在《三国演义》里,那这锅就只能诸葛亮来背了,就是因为他“事必躬亲”,大包大揽,不但害死了一批有为的将领,还限制了刘禅时期将领的纵向发展。刘禅时期武将凋零,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中两点是诸葛亮的锅。第一:诸葛亮时期死了太多人。除去在刘备夷陵之战中失败被俘被杀的,非战争和疾病原因死去的蜀汉将领有:刘封、马谡;文臣有:彭羕;受打压的有:李严、魏延;被逼反的有:孟达。这些人在五虎上将相继去世后,都是有资格成为蜀汉顶梁柱的,可惜都被诸葛亮给害了。因为顾虑刘封勇猛无法控制,一计害死了刘封,逼反孟达,白白把上庸三郡全部送回给曹魏,失去了水路优势,搞得自己北伐一辈子都只能从崎岖的山路进攻,粮草不继,行动缓慢。
马谡和诸葛亮情同父子,又满肚子墨水,是做行军参谋的好手,诸葛亮却让他驻守街亭,失败后又直接将其斩杀,本来胜败乃兵家常事,马谡也不是非死不可(刘禅都亲自派人来求情了),可诸葛亮为了严明军纪而痛下杀手,连个改过自新的机会都不给。马谡死后,诸葛亮身边再也没有一个能参议军机的助手,有的只是杨仪这类整天搅风弄雨、唯唯诺诺的小人了。彭羕乃益州名士,是刘备定蜀的功臣之一(提醒刘备注意冷苞水淹的就是他),同时也是孟达好友,在听说诸葛亮要对孟达下手时急忙去信通知,中途被马超截获。为此,彭羕去见马超,却因酒后狂言被马超告发谋反,本来定个“酒后胡言”,或监禁或流放就可以了,而刘备也还想留他一命,结果诸葛亮直接撺掇刘备在狱中赐死彭羕。
彭羕之死让益州士族寒心,诸葛亮打压益州士族的目的达到了,可从此益州士族再也不和蜀汉对付,集体哑声。至于魏延和李严就更不用说了,魏延因为一句“脑后有反骨”就一直被压制,有仗猛魏延,无事媚杨仪,特别是诸葛亮自以为可继承衣钵的姜维出来后,魏延就更被置于闲地了。而李严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诸葛亮为了独揽大权就把李严以罪下狱,终生不得起用。魏延是荆州老将,李严是东州领袖,诸葛亮强制打压两人,换来的则是两大派系对诸葛亮的排挤,直到诸葛亮死后,蜀汉拿得出手的将领就只有曹魏降将姜维、王平了。第二:诸葛亮大包大揽,限制了将领们的自由发挥。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得最多的一句莫过于“诸葛亮对其耳语数句,某某依计行事”这句。要知道战场局势千变万化,诸葛亮就算是神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虽然演义把诸葛亮当成神来写,所料无不中的,可将领们一旦习惯了这种作战方法,很容易就形成依赖,而没有自己的作战思维。这种“阵图钳制”方式的好处是将领不会随心所欲,按照皇帝的规划,让朝廷可以放心,但坏处却是严重忽略了前线局势,让将领畏首畏尾,错失良机之余还可能导致军队损失。北宋时期,国力、军队都数倍胜于辽金的宋朝,却一直被两国压着打,朝廷的“阵图钳制”就是其主要原因,总的来说是害大于益。
姜维号称“凉州上士”,一出场的计谋连诸葛亮都赞叹不已,武力更是比肩老赵云,本来应该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对。可在诸葛亮死后,姜维所依靠的是师傅传下的《兵法二十四篇》,率领的是师傅时期的老将,用的是师傅发明的木牛流马和连弩等机器,完全没有自己的特点,甚至在蜀汉灭亡前夕,诸葛瞻还只能靠着诸葛亮的木刻遗像来退敌,蜀汉光靠着诸葛丞相的遗产,能撑几十年算是不可思议了。第三:蜀汉自身的局限性。要以只拥有一州之地的蜀汉,和占据北方九州的曹魏抗衡,这本身就是一件难为的事,诸葛亮死后,姜维九伐中原,已经耗尽了蜀汉最后的一点家底,加上诸葛亮时期不重视培养人才,东州、益州派系又被当朝者压得死死的,无人愿为蜀汉卖力,人才青黄不接,资源消耗殆尽,灭亡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