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匿山中侵土色,始归尘世誉名扬”。北纬37度的“乳山大姜”,姜体肥胖,色泽金黄,含粗纤维少,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与牡蛎、茶并称为“乳山三宝”。你看,那万亩良田上,飒飒北风里,摇曳着翠绿的碧波,那洒脱的身形正如它蕴含的味道——辛辣而温散。故事里的姜相传,神农尝百草,以辨药性,误食毒蘑菇昏迷,苏醒后发现躺卧之处有一丛青草。神农顺手一拔,把它的块根放进嘴里嚼。过了不久,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全好了。神农姓姜,他就把这尖叶草取名“姜”,意思是它的作用神奇,能让自己起死回生。孔子活了73岁,在春秋时期这个年龄算是高寿,这与孔子健康的饮食和卫生是分不开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劳。《论语》记载孔子“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吃饭,他都要吃姜。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对孔子食姜的嗜好进一步作了阐释,说姜能“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母子连根的姜清明前后的早春,勤劳的乡亲翻垄整畦,种下一个个小小的种姜,经过夏、秋时节洗礼,如同星火燎原,一个个根茎已孕育出“子孙满堂”。这繁衍的方式多么像我们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姜,以根茎进行无性繁殖,称为“种姜”。当种姜发芽出苗后,逐渐长成主茎。随着主茎的基部逐渐膨大而形成的小根茎,通常称为“母姜”。母姜两侧的腋芽继续萌发出2-4根姜苗,即一次分枝,基部逐渐膨大,形成根茎,称为“子姜”。子姜上的侧芽继续萌发,抽生新苗,为二分枝,基部膨大形成二次根茎,称为“孙姜”。如此持续发生第三、第四、第五次根茎,直到收获,形成了由母姜和多次子姜组成的完整的根茎。中药里的姜“状若奇形身似药,千家菜里落芬芳”。看似平凡的小小农作物,却是人间药食两用的佳品。它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备的饮食烹调配料,也是防病治病的“良药”,更是中华五千年养生文化的瑰宝啊!不信,你看:“呕家圣药”的生姜:生姜又称鲜姜,始载于《名医别录》。以秋冬二季采挖的鲜品入药,能发散风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常与紫苏、葱白、红糖配伍应用,可防治风寒感冒;也善治胃寒呕吐,有“呕家圣药”之美誉。“利水退肿”的姜皮:姜皮之用,出自《本草图经》。为姜根茎切下的外表皮。其性辛、凉。常用于水肿初起,小便不利。“化痰止呕”的姜汁:生姜洗净后打烂,绞取其汁入药。能化痰止呕,常用于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等。饮食中常佐以解鱼、蟹毒。如遇天南星、半夏中毒的喉舌麻木肿痛或呕逆不止难以下食者,可取汁冲服。“和中止呕”的煨姜:生姜洗净,用草纸包裹,加水润湿,置火中煨至纸枯焦而成的炮制品。煨后,辛散性较生姜弱,辛燥性较干姜弱。能和中止呕,常用于脾胃不和、恶心呕吐等。常与肉豆蔻、木香等同用,具有温中散寒,止泻缓痛作用。“回阳通脉”的干姜:干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秋冬采收,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常用于脾胃寒证,亡阳证,寒饮咳喘等。“温经止血”的炮姜:干姜经细砂烫成的炮制品。经炮制后,辛燥之性较干姜弱,温里之力不如干姜迅猛,但作用缓和持久,能温经止痛、止泻、温经止血。常用于虚寒性出血证,虚寒的腹痛、腹泻等。“止血温经”的姜炭:干姜经炒炭形成的炮制品。经炮制后,辛味消失,守而不走,长于止血温经。其温经作用弱于炮姜,固涩止血作用强于炮姜,可用于各种虚寒性出血,且出血较急,出血量较多者。此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逍遥散”还用了一种“烧生姜”(即生姜直接经火烧制后,似熟非熟之品),意在醒胃,助苓、术之健脾。由此可见,中药中使用姜,因炮制、功用不同而用法良多。均来源于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cinaleRosc.)的根茎。其味辛,除姜皮性凉外,余者皆性热。临床中,以生姜、干姜、炮姜多常用,其中生姜长于发散风寒,又能温中止呕;干姜辛热,燥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可温肺化饮;炮姜性苦温,辛散作用大减,善能温中止泻,兼能止血。故此,古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不走”之说。经方里的姜东汉末年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被尊为“经方之祖”。其中,方中用“姜”极多。在《伤寒论》中用生姜者有37方,《金匮要略》中有31方,用生姜者共68方,可见生姜运用之广泛。方名中有生姜的,《伤寒论》中有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栀子生姜豉汤、生姜泻心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金匮要略》中有橘皮枳实生姜汤、桂枝枳实生姜汤、当归生姜羊肉汤、生姜半夏汤等。多以切片入煎或取汁入药。用干姜者计39方,注明用量者32方,用量最大四两,最小一两,仅甘草干姜汤中之干姜注明“炮”。“几丛尖叶对朝阳,百草真君蕴古方。”经方,即经典名方,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历久弥坚。作为一名执业中医师,时常聆听一些经方大家讲经方之妙用,初入脑海便是桂枝汤中的“姜枣同用”。生姜芳香而通,得大枣相合,乃不至过散耗气。大枣黏腻甘守,得生姜辛散,乃不至过守碍脾。二药相互配合,得辛甘化阳之功,却又刚柔相济。姜枣同用,调补脾胃,提升滋补功效。“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胃亦是中焦升降之枢纽。故此,姜枣成为“辛甘化阳”的经典“药对”。膳食里的姜本草方中散辛香,药食真君惟大姜。风又起,我站在这收获的大地上,眺望着,思绪里正从中医药文化的宝库里追寻着它的踪迹,还有民族的那份精气神!常言道: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当下正是大姜收获的季节,身边许多朋友喜欢挑选新鲜的嫩“子姜”,切细丝,用水焯过,放入锅中,加油、盐等调料爆炒,出锅则是一味“脆而辛香”的时令美味,入口一个“爽”字。生姜,可作菜,也可为调料,日常饮食之中,可以少肉,但不可缺姜。姜性温,可暖胃驱寒,将生姜去皮捣碎加入红糖,用热水冲饮,可缓解妇女痛经,将生姜去皮捣汁,调入米粥中同食,可治反胃。近些年来,餐桌上更有“可乐煮姜丝”,防治感冒的服用法……无怪乎李时珍赞颂生姜的作用:“姜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啖熟食,醋、酱、料,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冬令进补,开春打虎”。进入冬季,气候寒冷干燥,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减弱,适当吃些温补的药膳,能够抵抗寒冷,强壮身体。经典名方“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一味非常好的传统药膳。方中当归养血活血,生姜散寒止痛,羊肉为血肉有情之品,养血补虚散寒,三者合用,共奏温中、散寒、补虚、养血之功效。从冬至到立春前适合食用,凛冽的冬日,一道当归生姜羊肉汤既暖身又暖心!《中国药膳大典》推荐的烹煮方法:材料:当归30g、生姜30g、羊肉g。做法:1.当归、生姜清水洗净,切片备用。2.羊肉去骨,剔去筋膜,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捞出晾凉,切成5cm长、2cm宽、1cm厚条状。3.砂锅内放清水,下入羊肉,放当归、生姜,武火烧沸,去浮沫,文火炖1.5小时至羊肉熟烂;食肉饮汤,一日2-3次。当归生姜羊肉汤需因人而食,如手足冰凉、腹中冷痛等血虚内寒体质人群、精血不足形体瘦弱者适合食用,而阴虚有热、痰热壅盛者不适合本方。“姜”的膳食很多,这只是一斑窥豹而已。四时悄然流转,情怀氤氲弥漫。独立朔风,思绪蹁跹。其貌不扬的姜,默默的用自己的辛温之性,守护着人们的健康,于平常中见真奇,于质朴中见深邃。千百年不变的辛辣本性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任四季变迁,岁月更迭,初心不改,温暖依旧!原创作者:邹天志来源:山东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征集评选活动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