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五年(年)正月初,钟会营地中的姜维得知邓艾被押送入京,激动万分。这不仅因为邓艾是灭亡蜀汉的仇人,更重要的是,姜维的复兴大汉计划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显示出他的初步成功。
确实,尽管蜀汉已经亡国,姜维依然渴望复兴大汉。自从后主投降以来,已过去了大半年,然而因为蜀汉未曾抗战便投降,姜维手中依然掌握着数万降军。他坚信,只要策略得当,便可击溃进入蜀地的魏军,迎接后主复位,再次重建大汉。
天水的麒麟才子姜维
老实说,这个计划实在是相当冒险。毕竟,曹魏方面的统帅钟会在部队中毫无军功,且缺乏号召力。要鼓动一个在军中没有根基的人谋反,实际上风险极大,不知需要花费多少心思才能算计成功。
其次,在伐蜀大军中,司马昭任命名将邓艾为副军统领,并安排监军卫灌和心腹将领胡烈,以此制衡钟会。他若要鼓动钟会谋反,势必还得花费计谋解决这两人的阻碍。
然而,姜维天性喜爱冒险,这一点可以从他的经历中看出。姜维出身并不显赫,父亲只是曹魏天水郡的一名功曹。父亲战死后,他依靠恩荫获得了一个参军的官职。在重视出身门第的魏晋时代,他的仕途大概也就止步于此了。
诸葛亮率军攻打祁山时,天水太守马遵选择了逃跑而非与其交战。他面对投降或坚守的抉择时,深知自己身无分文,而主帅已逃,继续抵抗似乎毫无意义。就算逃回去,也必将遭受严厉追责。相比之下,投降或许更为明智。尽管历史上有诛杀投降者的先例,但他只是一名普通小官,而且诸葛亮治军严明,不会冒险置他于死地。
正如姜维所预料的那样,诸葛亮并未为难他。令姜维更加难以置信的是,诸葛亮竟然非常器重他,不断提拔,使他的职位迅速上升。仅在二十七岁时,姜维便被封为当阳亭侯,这在曹魏是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荣誉。
姜维天生热衷于冒险。
因此,掌握兵权后的姜维频繁北伐,奋战到最后一刻。除了对功名的追求,他还怀抱着对知己诸葛亮的忠诚和报答之情。
然而,姜维只是将领,他远不及诸葛亮那样具备统筹全局的能力,对后勤的重要性理解也不够深刻。他只考虑了政治和军事方面,却忽略了蜀汉的实力根本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长期北伐。因此,在蒋琬和费祎主政期间,姜维一直被压制,每次统兵规模都不足万人。
蜀汉延熙十六年(年)春,费祎被刺身亡,姜维彻底失去约束。同年夏天,他立刻发动了数万人规模的北伐。此后,姜维频繁用兵,尽管胜多败少,但总体上对魏国的打击并不显著,也未能改变魏强蜀弱的局势。魏国家大业大,完全能够承受这些损失,而蜀汉则难以支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蜀汉只会逐渐被蚕食。
姜维天生是个冒险家,与诸葛亮一生谨慎行事形成鲜明对比。他目睹了诸葛亮多次北伐均告失败,深知常规北伐无法战胜曹魏。姜维意识到,只有消灭曹魏的大量有生力量才能扭转局势。这是一场以蜀汉国运为赌注的豪赌,胜则名垂青史,败则身死国灭。
曹魏讨伐蜀国的路线
具体计划是采取关门打狗的策略:先放曹魏大军进入,再退守汉城和乐城,期间派兵不断骚扰。之后,坚守阳平关,把曹魏大军彻底封锁在汉中。由于秦岭险峻,粮草运输困难,等待曹魏大军因缺粮而疲惫,再发起反击,一举歼灭敌军。
虽然这个计划冒险,但也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然而,蜀汉的益州派并不支持。诸葛亮执政期间,由于益州本土士族不太配合,长期受到压制,因此益州内部始终存在主和派。毕竟,如果蜀汉被灭,曹魏为了安抚当地,必然会重用益州本土士族。
尽管姜维身属荆州派,但由于降将的背景,荆州派并未全力支持他。结果,姜维在蜀汉末期孤立无援,在众人的攻讦下被迫前往沓中屯田避难。然而,沓中距离汉中太远,加上汉中兵力稀少,来往不便,最终导致汉中失守,蜀汉失去了北方的屏障,门户洞开。
汉中失守后,姜维不得不退守剑阁。然而,伐蜀大军连续攻克江油和绵竹,诸葛瞻英勇战死,益州岌岌可危。按理说,姜维应坚守剑阁以保卫益州,但他却放弃剑阁,前往远离都城的广汉,让钟会的十余万大军得以长驱直入。
钟会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曾多次率军征战,为魏国立下汗马功劳。钟会不仅精通兵法,还擅长治国理政,深受朝廷重用。尽管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才能备受赞誉,但他最后却因谋反而被杀,结束了他辉煌的一生。
姜维并非想要聚集兵力谋求个人利益,而是因为汉中失守,即使益州能保,蜀汉也只能苟延残喘几年。因此,他决定冒一次险,要么成功复兴蜀汉,要么失败了死而无憾。为此,他假意投降钟会,实则意图与钟会联合发动叛乱。
相比于姜维的小门小户,钟会则出身于颍川大族钟氏。他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钟繇,尽管钟会是庶出,但仍是钟氏的一员。依靠司马氏的支持,钟会一路青云直上,为司马昭出谋划策,成为其心腹,最终担任伐蜀的统帅。
实话说,司马昭当初攻打蜀国,完全是为了给自己篡位积累政治资本,他本来并没打算一战就灭掉蜀国,只想攻下几座城池就心满意足了。没想到,他不仅拿下了汉中,甚至灭掉了整个蜀汉,这远超他的预期。凭借这次战功,司马昭顺利被封为晋公。
司马昭征伐蜀国纯粹是为了获取军事功绩。
钟会的权势如日中天,统率着曹魏和蜀汉二十万大军,再加上灭蜀的功绩,已经达到了他一生的巅峰。他心知肚明,这是他最后一次带兵出征。在这样的辉煌之后,日后的景象不再如此。司马昭精于权谋,钟会回到都城后必将被解除兵权,然后安享晚年。然而,他心甘情愿吗?
尽管司马昭对自己还算不错,但自己毕竟还年轻,未满四十岁,不排除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被司马昭卸磨杀驴的可能性。这也是钟会灭蜀后首先考虑的重大问题,因此他对姜维这个降将十分礼遇和恭维,将他比作诸葛诞、夏侯玄,其实是想借助姜维的力量,让蜀汉降军站在自己这边。
钟会和姜维
姜维并非没有利用钟会。在姜维巧言之下,两人迅速达成共识,最终踏上了背叛的道路。然而,要想成功,首要之务是铲除邓艾这个消灭蜀汉的关键人物。
邓艾在军事和屯田方面表现出色,然而在阴谋算计方面远不及钟会。他灭蜀后自鸣得意,竟以天子之名下诏册给蜀国官员封爵,甚至赐予刘禅扶风王的称号。与此同时,司马昭仍是晋公,这种行为显然是在公然羞辱司马昭,因而司马昭对邓艾的行为感到不快,直接为钟会提供了陷害邓艾的机会。
钟会先是拉拢监军卫瓘,共同向司马昭密报邓艾有谋反迹象。司马昭本来就对邓艾有所怀疑,因此显然有意剥夺邓艾的军权。在此期间,钟会暗中拦截邓艾与司马昭之间的书信,并模仿他们的笔迹改写信件内容,制造邓艾和司马昭之间的猜疑。
钟会的父亲钟繇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
为了防止邓艾狗急跳墙,他又派遣卫瓘去逮捕邓艾,企图让邓艾杀了卫瓘,以此为由加以定罪。这样一来,不仅除掉了监军卫瓘,还消除了心腹大患邓艾。
卫瓘虽然心中不甘,但钟会名义上仍是魏军统帅,自己不能违抗命令,只得忐忑不安地前往邓艾的大营。然而,他在路上已想好了对策。为了保命,他决定声称只逮捕邓艾,其余将领概不追究,先前的封赏依旧如故,但若有人抗命,便诛灭三族,以此分化邓艾的手下将领。
然而,由于担心忠于邓艾的将领会劫持囚车,他们伪造了一份表章,假装是为邓艾辩护。其他将领没有怀疑,于是邓艾父子顺利被押送走。
邓艾被押解走后,钟会掌握着二十万大军,没有任何阻碍,准备立即发动叛乱,计划与姜维分兵两路进攻,在洛阳会合。然而,司马昭此时对钟会产生了怀疑,表面上假装担心邓艾不服从命令作乱,打算派中护军贾充前去接应,自己则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实际上是为了防范钟会。
是乖乖地把兵权交给司马昭,还是继续谋求天下?心神不定的钟会开始征求姜维的意见。姜维自然不愿错过这次机会,但他没有明说,而是暗示刘邦诛杀韩信的事情,加深钟会对司马昭的猜忌。随后,姜维表示愿意助钟会一臂之力,即便失败,也可以退守益州,当个刘备。
姜维的一席话使钟会更加坚定了叛变的决心。正月十六日,钟会召集众人,宣称自己接到郭太后的密诏,要求讨伐司马昭,并打算借郭太后的名义发动起事。
姜维的一番话坚定了钟会的决心。
前一天还在听从司马昭的命令讨伐蜀国,如今却反过来要讨伐司马昭,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将领们感到震惊。毕竟他们刚刚还是功臣,现在却被迫作乱,军心开始不稳。姜维建议,杀掉魏军所有牙门骑督以上的军官,使士兵们群龙无首,从而控制大军。
钟会犹豫不决。他清楚自己在军中缺乏号召力和亲信的将领。姜维若除掉所有魏将,则很可能将他排挤在一旁。然而,如果不采取行动,局势可能随时失控。因此,他的犹豫成为谋反失败的原因之一。
从魏军的立场来看,钟会的叛乱不仅会让他失去伐蜀后的功绩,还会让他被冠上逆贼的恶名。而且,他的家人都在曹魏做人质,并不像钟会这样没有妻儿老小。其次,叛乱对钟会自身并无实质性的好处,士兵们在谁手下效力不是一样的,凭什么为了一个毫无威望的人而背弃自己的家族去拼命呢。
姜维深知,这是事成的第二个关键点,只要除掉他们,魏军势必大乱,自己才能借机而动。然而,钟会在犹豫的两天内心软了,放走了监军卫瓘和胡烈的亲兵。胡烈通过亲兵传递消息,称钟会意图坑杀所有魏军,魏军立刻哗变,冲进钟会营地,钟会和姜维双双丧命,结果便宜了卫瓘。
我的计划未能实现,这乃是天命所致。
是的,原本毫无功绩的卫瓘在钟会之乱后却迅速崛起,成为平定钟会之乱和灭蜀的最大功臣。为了防止日后邓艾报复自己,他在押送邓艾的途中,巧借他人之手斩杀了邓艾父子,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真实的历史中,姜维的复国计划最终告败。然而,假如我们按照姜维的思路进行推测,倘若钟会当时没有犹豫,事情的发展又会如何呢?
钟会首先铲除自己的将领,曹魏大军必然会自相残杀。而姜维所率领的蜀汉降军则成为当前最强的力量,可以轻易击杀众矢之的的钟会。随后,群龙无首的曹魏大军自然会陷入混乱,结局显而易见。接着,姜维宣布迎回刘禅复国,借助巨大的声望,率兵奇袭空虚的汉中,顺利收复汉中不成问题。
汉中一旦收复,便会重回伐蜀前的对峙局面。经过这一番忙碌,曹魏不仅未能灭掉蜀国,反而无故损失了十几万大军,司马昭的声望因此受损,曹魏内部人心浮动,必定会引发第四次大规模的叛乱。对于蜀汉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遗憾的是,功败垂成。作为蜀汉的最后一线希望,姜维竭尽全力做了他能做的一切,最终却倒在了理想的门槛前,为蜀汉留下了一个体面的结局。值得一提的是,在行动之前,姜维冒着暴露的风险给刘禅写信,表露了自己的心迹:
臣希望能够使国家从危难中转为安定,让日月重新光明起来。#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