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刘女士47岁因食生冷(下午吃酒席喝冰酒,晚上又吃冷梨)当夜痞满不能寐,次日来就诊,吃东西就不舒服,涨满异常,胃痛怕冷导致背部也怕冷,打嗝则舒,大便经常不成形,舌白苔滑腻。
保和丸加减
生姜15g半夏12g茯苓15g苍术20g枳实8g厚朴10g吴茱萸12g陈皮12g莱菔子15g神曲15g
三剂涨满消,胃开始不冷,吃东西不感觉不舒服,继续副药三剂,胃与正常无异,患者又强调自己经常胃寒,经常反复发病,又开10副小半夏汤加茯苓(生姜15g半夏15g茯苓20g),给她带回家,如果感觉胃开始不舒服胃胀的时候就煮一碗药喝,即可保障平时日常生活。
辩证:我对于胃病,特别是有痰饮,寒饮,多以小半夏汤加茯苓为底加减,如果痰饮过重,可以加苍术陈皮厚朴,寒比较重加干姜桂枝,或者是吴茱萸,食积痰淤重加莱菔子,神曲,把这些药加起来其实就是保和丸,保和丸:历来被用作治疗食积的方,其实也是燥湿健脾的二陈汤,和祛寒湿力量更强的平胃散再加消积导滞的山楂、神曲、莱菔子化热加连翘,过寒加吴茱萸。本质也是小半夏汤加茯苓打底,《伤寒论》里只要是胃内有痰饮内停导致脾胃虚弱的疾病,都会加半夏生姜/干姜,茯苓。
?
现在写医案,会对以前的案例进行反思,随着自己看的病人多,思路也在不停的变化,要对方子做减法,虽然上方三剂内就起效,其实还是不够精简,重新开方会是
生姜20g半夏15g茯苓30g吴茱萸12g陈皮15g神曲15g
其他药完全可以不开效果也应该很不错,随着以后看的病人够多,重新回来看医案,又会减去几味药,只开三到五味,这就是对药物和病机的理解深度问题,深度越深,药物越少,越能四两拨千斤。
与自己对比还不行还要与其他对比,看叶天士医案,如果是叶天士来他会怎么开,
一
脘痹不饥。形寒怯冷。脾阳式微。不能运布气机。非温通焉能宣达。(脾阳虚)
半夏茯苓广皮干姜厚朴荜茇
二
脉象窒塞,能食少运。便溏。
当温通脾阳
生白术茯苓益智仁附子
干姜荜茇
在《临症指南医案》中叶天士遇到这种情况,也是用小半夏汤加茯苓加陈皮,厚朴荜茇(辛温,用于胃寒)只不过我用的是吴茱萸,还有没有其他解法呢?我觉得也可以用附子理中汤加陈皮,健脾温阳也行。
最关键的就是小半夏汤加茯苓(半夏生姜茯苓)我的理解就是脾胃里面的发动机和推土机,可以把脾胃的痰,饮,湿都祛掉,帮助虚弱的胃重新振奋胃气,按时方的理论就是胃以降为顺,喜燥恶湿,刚刚好这三味药都满足条件。脾胃虚弱有几个表现,吃东西不消化,喜欢打嗝,胃经常有气往上窜泛酸水,吃一点点就感觉饱了,或者是感觉有东西像石头一样压在胃里,感觉胃里有水声,都是小半夏汤的主症。具体根据症状加减。(很大一部分胃肠疾病都可以通过小半夏汤的升级版半夏泻心汤来解决的)
个人理解的病机
外感受寒/伤食/饮冷/情志/泄下等等,导致脾胃虚弱脾胃失运─湿聚为痰─痰饮阻气滞─心下痞硬胃虚痰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嗳气,呕吐,呃逆苔白腻,脉缓或滑,当脾胃运化水湿能力减弱。就会一直恶性循环,导致胃气,胃阳不断受损。
年8月6号
李xx55岁胃里面经常有水声,医院诊断乙状结肠炎拉肚子之前冒冷汗肚子不痛,大便稀糖如水,已经有十几年,最近绝经期加重拉肚子瘦了十多斤近期情绪不好经常容易抑郁发怒,
面*暗淡,脉弦紧,舌苔灰腻。医院吃药多是温补固涩类中药,有轻微好转一不吃药病情马上反复。
开三副附子理中汤和四逆散
一副药后拉肚子有明显好转身体感觉有显著好转其家人因其疗效太快惊讶存疑,嘱咐继续副药。
*参15g白术20g茯苓20g干姜15g附子10g枳实12g
芍药15g柴胡10g
患者面*,情绪起伏大,而且在经期,首先让我想到用柴胡剂,再看患者久泄不止,日积月累,之前的医生也是多用温补固涩剂,患者症状也是阳虚泄下,不过起效不大,而且考虑到数十年泄下顽疾,久泄必生淤积(一般长期泄下的人单纯用温补固涩没用,得加大*或者是枳实,比如芍药汤治痢疾就是这个理),这个患者比较虚弱,得用一点泄下祛积的药,用枳实,而且柴胡也是推陈出新,祛肠胃中结气食积聚,当机立断确定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患者还有脾胃虚寒症,是长期泄下导致的,得恢复胃气,健脾阳,用理中汤的时候得加点附子。
不要以为到这里就完了
上面都是常规操作,接下来的才是重点,一般久泄之人,如果是老人(70以上),或者是小孩子(5岁以下)自己把握,如果身体特别虚弱的人,除了温补加祛积聚的药以外,服药尽量在两天一副,或者是三天一副,一副多次服用,是因为身体虚弱无法承受药力,(亲眼所见,同样的药,不同剂量,不同次数服用效果不同,而且药物之间的配伍也得注意,师承家传传的就是这些东西哈??)这个患者身体还行,就一天一副,没想到第一副就有大效了,所以接着服用两剂,之后再慢慢调养脾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