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说文解字》)
在“中华姓氏体系”之前,对郑姓起源的认识是这样的:
郑姓源自姬姓、姜姓、子姓等。(《元和姓纂》、《新唐书》、《姓谱》、《姓氏寻源》、《姓苑》、《姓氏考略》等)
一、周宣王封自己的弟弟姬友于郑,姬友就是郑恒公,后来郑国被韩国所灭,郑人就以国为氏,姬姓改郑姓。
二、姜太公的小儿子井叔被封在郑,称奠井氏,或郑井氏。
三、商王武丁的儿子子奠之后,子奠称奠侯,商周交替,子姓郑国灭亡,遗民被迁到关中。
这些看法不能说完全没有正确的地方,尤其是后面两条,应当是今人根据考古发现的铭文得出的结论,在“中华姓氏体系”之前能有此见识,不得不说还是有一些水平的。
但是,基本上都存在根本性的错误。
首先,郑姓源自姬姓、姜姓、子姓这样的说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
姬姓是茝族女子的姓和统称。
姜姓是羌族女子的姓和统称。
子姓呢?
子根本就不是姓,而是族,子族。子族的姓是“好”,但周朝时期子族是没有姓的。所以子族的女子,也都称族,例如女孟子。
其次,还有一个更大的错误。
那就是所谓“郑国”的说法完全就是错的。中国历史上从来不存在一个叫“郑国”的古国。对,你没有看错,根本就没有什么“郑国”——不算隋末王世充建立的那个“郑”。
什么?
郑国竟然不存在?这究竟是什么情况?
而这个问题,自然也与郑姓的起源有关。
那么,郑姓的起源到底是怎样的呢?
根据“中华姓氏体系”,郑姓源自奠族。
甲骨文“奠”
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奠属于会意字,本义是以酒祭祀祖先、鬼神。在甲骨文里,奠字就是把一个酒坛放置其上,所以,一方面引申出进献、奉献的意思;另一方面又引申出放置,安置的意思。
这种祭祀有把洒酒于地的仪式,经常出现在“动土”之前,如建筑开工等,类似于现在的祭祀土地神,所以又有奠基、奠定的意思,进而又引申出平息、平定的意思。
现今,中国人在祭祀先人的时候,还有这样的习俗,就是在坟前摆上几杯或几瓶酒,或者直接把洒在地上,这样就相当于逝者已经喝到了。
这一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多年前的殷商时期,追溯到多年前的奠族。
他们的族铭,当然就叫做“奠”。
他们的居地,自然也叫做“奠”。
奠族,应该擅长酿酒,并且有以酒祭祀的传统。再引申一下,奠族应该是酉族的分族,从酉族分化而来。
同时,这种以酒祭奠的古老仪式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古礼”,因此酉族和奠族又可归为“礼乐之族”,而“礼乐之族”又属于“伏羲七族”之一。
礼乐之族都有哪些古族呢?
习族、翟族、翏族、吕族,彭族、奠族、祭族、享族、吴族、虞族、登族……,难以尽述,非常之多。
所以,奠族最终可上溯到“伏羲之族”,或称为“伏羲系”。
后来,酉族又发展成为“地支之族”之一,奠族自然又可划归“地支之族”,又称“地支系”。
甲骨文“奠”
殷商时期,奠地位于都城“大邑商”北边,与“敖”“高”(河北柏乡)等地相邻,应该属于王畿之地,商王经常到奠地去,即“步于奠”。
奠族以农业种植为主,但也养牛。他们还经常向商王进贡牛和龟版。
长期以来,奠族和商王的关系都很亲密,奠族经常受商王之命进行征伐;还曾经有奠族女子嫁给商王,她的姓自然就是“女奠”。
但后来奠族也曾叛乱过,并且被商王派人讨伐。
另外,奠地还曾经被“工方”(工国)进攻过。
在甲骨文里,有人叫做“奠”、“子奠”、“侯奠”、“亚奠”,应该就是奠族人,或者奠族族尹(族长)。
从多个不同爵位来看,奠族在殷商时期还是很显赫的。
商朝灭亡,奠族是被迁得最远的殷商遗民之一,直接被迁到了周朝的龙兴之地“周原”以西,其位置大概就在今天的陕西凤翔一带。
在这里,他们依然叫做“奠”,他们的居地也依然叫做“奠”。一切似乎都没改变,一切其实都已改变。
因为,奠曾经是个族;现在奠又多了“氏”。
西周时先是有个“奠井叔”,这一看就是个“复合氏名”,很明显是受到商朝文化影响,模仿“复合族铭”创制而来,这种情况应该是其人先封在“井”,然后又封在“奠”,所以就把这两个氏名拼在一起而成为一个新的氏名。
巧合的是,井族和奠族的老家本来就离得不远,在这里又做了难兄难弟。
那么,这个奠井又属于哪一族呢?
周朝的天子之族茝族,因为有个嫁给鱼伯的女子叫井姬,这意思就是井氏茝族女子。
此外,还有奠虢、奠同、奠豋等复合族铭,或复合氏名,这样看,在奠地居住的族群还挺复杂的。
甲骨文“奠”
然后才是历来所熟知的所谓的郑恒公,所谓的姬友被周宣王封在了“郑”。
为什么要加个“所谓”?因为这样的说法都是错的。
姬友这个名字不必多说,一个叫“友”的茝族女子,属于是“中华姓氏体系”之前的经典老错误了。
但郑恒公为什么也错了呢?
这就关系到奠和郑的区别。
什么是郑?
奠族之邑,奠氏之邑。奠+邑就是郑。郑就是奠+邑。
具体来说,奠是指这片土地,这个城邑,最重要的还有这片土地上的人;而郑只能指这个城邑。也就是说,奠可以包括郑,但郑却不能等同奠,因为它只是奠的一部分。
恒公被“命氏”的氏是什么?
当然是奠,而绝不可能是郑。
所以,恒公只可能是奠恒公,而不可能是郑恒公。
当时关中地区已经危机四伏,于是奠恒公就未雨绸缪,与奠族人达成协议,提前把部族迁到了中原地带。
不过,其过程也颇有波折,据说他们曾经在陕西华县停留,并且也不是所有奠族人都愿意跟着一块东迁,其中一部分就南迁进入汉中地区,这就是后来的南郑。
恒公最初被封在“郑”,还只是个采邑,直到东迁之后才终于升级,从采邑一跃成为一个诸侯国。
这个时候“奠”才正式变成奠国。
对,是奠国,而绝不可能是郑国。
郑,即奠邑,只是奠国的都城。打个比方,法国的首都是巴黎,但是能说法国是巴黎国吗?肯定不能。
奠国=法国。
郑国=巴黎国。
这两者是绝不能混淆的。
奠国与郑国,只有一种可能下才能相等,那就是这个国必须只有一个城邑,就如同新加坡一样是个城市国家,全国就一个城市。
显然,奠国有很多城邑,并不符合。
当时,奠国境内有很多不同的族,但生活在郑,也就是奠邑的人,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奠族和茝族奠氏。
茝族奠氏是奠国的国君之族、国君之氏。
奠国有个叫弦高的奠族人,是一个牛贩子,其实从他的职业就可以看出,弦高这是真正的不忘初心继承祖业啊,在殷商时期他的老祖宗就在养牛。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还在养牛贩牛。
弦高之所以能被历史记住,和“弦高犒师”的故事有关。
他在去王城(洛阳)做生意的途中,正好遇到准备去消灭奠国的秦国军队,于是,弦高就伪装成奠国特使,献上12头牛作为礼物,犒劳秦军。
这下直接把秦军整懵了。奠国这是早有准备啊,还是赶快撤军吧。
奠国也因此避免了一次被灭国的命运。
不过,奠国后来还是被韩国所灭,韩国国族为茝族韩氏,与茝族奠氏同族。韩国灭奠国,类似于三国时的刘备灭刘璋,大家都是天子之族,大家都是汉室宗亲。
甲骨文“奠”
众姓时代(秦朝以后),生活在奠邑“郑”的奠族和奠氏纷纷以郑为姓。
但依然有一部分奠族和奠氏以“奠”为姓,只是奠姓人数极少,属于极罕见姓氏。这一点奠族和高族完全相反。
奠族是奠姓少,郑姓多。
高族是鄗姓少,高姓多。
金文“奠”
从秦朝到清朝,郑姓也出了很多历史名人。
文官方面,有郑当时、郑冲、郑崇、郑弘、郑愔、郑珣瑜、郑余庆、郑注、郑朗、郑畋、郑从谠、郑延昌、郑会、郑公智、郑伯熊、郑惟见、郑荣茂等。
武官方面,有郑吉、郑和、郑成功等。
经学方面,有郑兴、郑众、郑玄等。
文学艺术方面,有书法家郑道昭、诗人及书法家郑虔、郑启、元曲四大家之一郑光祖、戏曲家郑廷玉、“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
国君方面,有云南地区大长和国君主郑买嗣、郑仁旻、郑隆亶,以及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郑信,此后泰国却克里王朝的君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都以“郑”为姓。
郑姓最牛的,是出了几位大航海家:郑和、郑芝龙、郑成功、郑一、郑一嫂(石香姑)等。明初与明末,郑字旗迎着海风招展于东太平洋、南太平洋与印度洋,庞大舰队如巨龙般游弋在大洋之上。
何其伟哉!何其壮哉!
虽然郑和是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但根据中华姓氏体系“大文化、小血缘”原则,既然改姓了郑,就相当于加入了郑姓这个大家庭,所以,郑和绝对是很“郑”的。
金文“奠”
奠族郑姓之人,在文官方面人才众多,在武将方面却寥若星辰,这其实从“奠”这个族铭就可以看出,以酒祭奠,本就属于文职工作。
以此类推,他们在经学、文学艺术以及商业方面也很有才能和天赋也就很好理解了。
但奠祖郑姓最大的姓氏特质是对远方的向往,对冒险的渴望,对未知的探寻,星辰大海是他们刻在基因里的永恒追求。
他们中的很多人走向远方,并建立不世功勋。
请记住这些名字吧:郑买嗣、郑信、郑和、郑芝龙、郑成功、郑一、郑一嫂(石香姑)……
而我们更不应该忘记,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古族叫奠族,曾经有一个古国叫奠国。
那一天,当我站在新郑黄帝故里前,我不由得想,无数炎黄子孙从四面八方、五湖四海来到这里,在这里祭奠始祖黄帝,但在我的“中华姓氏体系”之前,人们只知道这里是新郑,这里曾经有个郑国。
除了我之外,没有人知道这就是古老的奠城,这就是古老的奠国。但神奇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在历史上,这里很早以前就被认为是“黄帝故里”;现在,这里已经成为祭奠轩辕黄帝的圣地。
这难道仅仅只是巧合吗?
在这古老的奠城,这古老的奠国祭奠我们的始祖黄帝,或许一切冥冥之中早就自有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