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最终没能完成北伐大业,不是能力不行,也不是他不尽心尽忠,而是客观条件受到了制约,从姜维的表现来看,诸葛亮没有看错人。
一、诸葛亮确实视姜维为自己的军事接班人
姜维初次见到诸葛亮时是27岁,当年诸葛亮在隆中初次见到刘备也正好是这个年龄。
诸葛亮跟姜维交谈后大为惊异,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亮在写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的信中对姜维作了专门评价:“姜伯约此人忠于职守,勤于理事,思虑周密,这些都是他的长处,永南、季常等人都不如他,堪称凉州一带的一流人才。”
永南是李邵,曾担任诸葛亮的丞相西曹掾,季常即马谡的大哥马良,他们都是蜀汉的一流人才,但在诸葛亮眼中姜维比他们都强,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亮任命姜维为丞相府仓曹掾,主管府库仓房等,但很快便升其为奉义将军,并奏请后主,封姜维为当阳亭侯。
奉义将军属于高级将领,品秩与九卿相当,又封侯爵,一向用人讲求法度的诸葛亮在姜维身上一再破例。还不止于此,诸葛亮不久便派姜维回了成都,对于他的工作诸葛亮也进行了细心安排,他再次给张裔、蒋琬写信:“可以把虎步监的兵士五、六千人交给他带领,姜伯约很有军事才干,他胆略过人,又深通兵法,心存汉室,才能超过众人,等他全面掌握了军事本领后,就让他进宫朝见主上。”
从以上这些安排来看,诸葛亮的确视姜维为自己的军事接班人,在诸葛亮的安排里,未来蜀汉军政权力分开,蒋琬等人总负责,但倾向于行政,而姜维负责军事。
二、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受到很多限制,才能无法发挥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他的遗志,也开始了北伐,但与诸葛亮每次兴兵都几乎倾尽蜀国的全部兵力而出相比,姜维的北伐规模往往小得多。诸葛亮北伐通常在10万人上下,这是因为要长途作战,对手是曹魏这样强大的敌人,总兵力至少要与对方不差上下才有取胜的可能,而姜维首次北伐的兵力居然只有1万人左右,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北伐需要集中全国的力量,诸葛亮可以做到,但姜维做不到。蒋琬在世时情况还好些,到姜维与费祎共同辅政后,情况就越来越差。姜维认为自己熟悉陇右的情况,又能策动西北的羌人、胡人各部族为羽翼,所以在曹魏的侧翼发起进攻将其一举夺下相当有把握,但费祎对此并不支持。
费祎当然他也不能公开反对北伐,因为这是诸葛丞相生前制定的国策,于是就在暗地里做手脚,利用职权阻挠姜维调兵,姜维能调动的人马十分有限。
费祎还对姜维说:“咱们这些人比丞相差远了,丞相尚且不能北定中原,何况我等?咱们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至于统一天下的功业,干脆等待日后出现有能力的人再去做吧,不要期望着侥幸决战而一举成功,如果不然,悔之不及啊!”
面对不思进取的费祎姜维也很无奈,但这些话费祎并不敢公开地讲,他还得做出北伐的样子,先进驻汉中,后又移住梓潼郡的汉寿县,梓潼郡是蜀汉在北部增设的一个郡,下辖梓潼、汉寿、白水、涪城、汉德等5个县,汉中如果是蜀汉北部第一道防线,梓潼就是第二道,费祎在这里开府治事,朝中所有大事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见才能施行。
三、荆襄派在蜀汉政坛逐渐淡出,姜维孤掌难鸣
费祎死后姜维负责全国的军事,不久又正式继任大将军一职,按理说他可以全力北伐了,但也正是因为蒋琬、费祎、杨仪等荆襄派人士纷纷退出,姜维的权力基础也并不稳固。
尽管如此,姜维仍竭尽所能继续完成诸葛亮的遗志,以往有姜维“九伐中原”的说法,认为姜维主持的北伐共有9次,但严格说起来,姜维主持下对曹魏方面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还不止9次,共有11次之多。
这11次北伐有胜有败,具体战绩是:大胜2次,小胜3次,相拒不克4次,小败1次,大败1次。仅从战绩看似乎胜多败少,但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因为曹魏在西线战场向来坚持防御作战的原则,能拖就拖、能避就避,不求一城一地得失,看中的是大局,这个办法虽然使魏军打了更多的败仗,但却以较小的代价维持住了西线战场的总体格局,盘点下来,蜀汉并没有取得太多的实质性进展。
而蜀汉频繁用兵,极大地消耗了财力和国力,最后到了兵困民疲的程度,各种反对用兵的声音也多了起来,姜维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
四、蜀汉后期宦官逐渐掌权,姜维淡出核心权力
蜀汉内部的情况也越来越让姜维烦心,蒋琬、费祎、董允等人去世后陈祗以侍中的身份兼任尚书令,成为处理内政的主要负责人,他对姜维北伐还是比较支持的,但相对于蒋琬、费祎和董允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结交宦官。
蜀汉后期宦官逐渐得势,代表人物是黄皓,他善于阿谀献媚,处心积虑地一心往上爬,被后主刘禅所宠信。董允担任尚书令时还能约束黄皓,董允经常劝谏刘禅远离黄皓,对黄皓也常常加以责备,黄皓畏惧董允,尚不敢过分胡来,到董允死时黄皓也只担任了黄门丞,算是宦官中的中级职务。
董允死后黄皓失去了约束,陈祗作为董允的继任者,不仅不能抑制黄皓,还有意跟他结交,黄皓很快升至中常侍,又兼任奉车都尉,成为内朝首领,他的手越伸越长,开始干预朝政。
蜀汉景耀元年(年)陈祗病逝,黄皓进一步把持了朝政,大肆培植自己的势力,打击那些不肯顺从自己的人。后主的弟弟刘永一向看不惯黄皓,黄皓不断在后主面前诋毁刘永,后主对刘永逐渐疏远,以致于刘永竟有10多年不能见到后主。刘永尚且如此,其他不顺从黄皓的人会落到什么结果,可想而知。
黄皓还插手军队,永安都督阎宇巴结讨好黄皓,黄皓提拔他当上了右将军,用以牵制姜维。
蜀汉景耀五年(年),姜维奏请后主刘禅要将黄皓处死,但刘禅不同意,对姜维说黄皓只不过是个小人物,不必太在意。刘禅还让黄皓去向姜维谢罪,当然这只是装装样子罢了。
姜维见黄皓在朝中枝连叶附,上面又有后主的庇护,不仅感到忧虑,甚至有些恐惧,他奏请后主,自己愿常驻沓中,该地是一个位于岷山、迭山中的小型盆地,在陇西郡、天水郡的正南方,距成都十分遥远。
不用兵时姜维就在沓中屯田种麦,很长时间都不敢再回成都。
五、姜维在艰难的环境里仍然奋发图强
曹魏景元四年()8月,在司马昭主持下魏军分3路向蜀汉发起了总攻,一路由征西将军邓艾指挥,从狄道进攻沓中的姜维,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从祁山方向进攻武街的蜀军,目的是断绝姜维的退路,一路由镇西将军钟会指挥分别从斜谷和骆谷进攻汉中。
9月,邓艾率天水郡太守王颀等部攻打姜维的沓中大营,同时指挥陇西郡太守牵弘在一旁进行牵制,又让金城郡太守杨颀进攻甘松,多路出击,令姜维四处招架。
钟会率领的一路大军从秦岭栈道进兵,包围了汉中地区的汉城、乐城等要点,姜维看到汉中情况危急,于是指挥众军拼死回援,邓艾命王颀率部紧追。正在这时传来消息,钟会已将汉中占领,姜维只得率张翼、廖化等各军集结于剑阁。
10月,钟会由汉中挥师南下,到达剑阁。剑阁是蜀汉北部的重要防线,剑阁如果有失成都平原将无险可守,但剑阁地势险要,加上姜维的周密布防,钟会一时无法得手。
这时邓艾却出其不意地冒险从阴平道进军,率一支人马从山中绕道来到剑阁背后的江油关,守关的蜀军不战而降,后主刘禅惊慌之下听从多数大臣的建议投降了魏军。
正在剑阁与钟会对峙的姜维闻讯惊愕不已,此时益州各郡县都收到了刘禅罢兵投降的诏书,刘禅还专门派人到剑阁,要求蜀军“投戈放甲”,蜀军将士听到后都无比愤怒,不少人“拔刀砍石”。
但姜维无奈,只得投降钟会。钟会见到姜维,故意问他:“你为何来得这么晚呀?”姜维眼里含着泪水,但一脸正色:“今天能来,已经算早的了!”钟会对姜维肃然起敬,不敢再轻慢,他让姜维仍统率蜀军原来的人马。
钟会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他觉得姜维是蜀中的人才,又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刻意拉拢。
钟会不仅把姜维等人的将军印信还给他们,还处处厚待姜维,出门同乘一辆车、进门共坐一张席,钟会对他的长史杜预说:“姜伯约比中原的名士毫不逊色,诸葛诞、夏侯玄都比不了他。”
后来钟会诬告邓艾谋反,邓艾被朝廷的槛车押走,钟会于是带着姜维等人到达成都。姜维看到钟会有谋反之心,就试探道:“听说您从淮南带兵以来,算无遗策,司马氏有今天的权势,都是您的功劳。现在平定了蜀国,威德振世,连老百姓都知道您的功劳很大,但主上也因此会忌惮,怎能平平安安地过一世?当初韩信不肯背叛汉室,最终还是被猜忌而死,汉高祖刘邦是昏君吗?不是,这是利害关系所造成的。现在您已立下奇功,何不效法当年的范蠡弃官而去,以保全身而退?”
钟会不同意姜维的看法:“你说得太远了,我不能弃官而去,而且从现在的局势看,或许还没有到这一步。”姜维于是说:“刚才说的那些不是全部,剩下该怎么做其实您都清楚,不需要我再多说什么。”二人的心里达成了某种默契。
姜维的打算是鼓动钟会谋反,让魏军将领们展开内斗,之后再借机杀了钟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姜维还给后主刘禅写了密信,信中说:“愿陛下再忍受几天屈辱,臣要让社稷危而复安,让日月幽而复明!”
曹魏景元五年(年)正月,钟会在成都自称益州牧,公开与曹魏决裂,钟会准备给姜维5万人马,让他作为前锋去与曹魏交战,但在成都的魏军将士大部分都不肯听从钟会的指挥,反攻钟会,钟会被杀。姜维复国的愿望未能实现,与妻子、儿女一起都死在乱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