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下姜窖,记者没想到竟然要坐电梯。“姜窖在地下7米处,安装了简易货梯,方便村民上下干活、运姜。”3月8日上午,鲁山县张良镇闫洼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杜飞飞笑着对记者说。
杜飞飞还是鲁山县圣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合作社已经建成了5个姜窖,能储存多吨鲜姜,实现了生姜种植、储存保鲜、销售一条龙。”杜飞飞随手拿起一块还沾着泥土的鲜姜给记者看。
杜飞飞今年40岁,年高中毕业后到福建打工、创业,干过装修、开过饭店,一年能收入十多万元。
“那些年每年回来帮父母收麦、收玉米时,总觉得咱们这边的土地与南方比起来,产出太少、效益太低,就想着能不能发展个产业让乡亲们都富起来。”他说。
年初,杜飞飞决定结束漂泊生涯,回乡创业。张良镇有种植生姜传统,他就想着在这上面做文章。他先到山东昌邑县向当地姜农学习种姜技术,随后在家乡试种了5亩山东姜,当年亩产就达1.1万斤,这让他一下子有了信心。年2月,他流转土地50亩成立了鲁山县圣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村民参股入社,大规模引进山东姜种植,此举也得到了县里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刚开始种的5亩姜都没卖,全部留作姜种,第二年50亩全种上了姜。”他回忆说。
年,杜飞飞继续扩大规模,生姜种植面积达多亩,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最高亩产达1.4万斤,亩收入3万多元,8户参股农户年底每户分红10多万元。收姜、卖姜时节,闫洼村及附近村多名村民在合作社务工,每人收入到元不等,其中李增、李妮旦等几个勤快的已脱贫户,一年下来能拿到0多元工钱,实现了稳定增收。合作社还有10个左右的长期工,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这两年,在县扶贫和农业部门扶持下,合作社陆续建成了能够储存多吨鲜姜的5个大型地窖,杜飞飞还研制出了2套简单易行的生姜去土清洗设备。
一家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近几年,杜飞飞把合作社成熟的生姜种植技术推广给周边群众,带动种植户50余户,涉及周边3个乡镇,发展生姜种植面积余亩,不仅带动余人就业,还使张良镇的生姜生产形成了产业链条。杜飞飞还整合资源成立了鲁山县飞健农业有限公司,拥有了自己的产品研发团队。年,杜飞飞获得“鲁山县第一届乡土人才”荣誉称号。他注册的“东菜园张良姜”商标,于年7月获得国家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
杜飞飞的带富能力和发展思路也得到了父老乡亲的高度认可。在去年年底前举行的村“两委”换届选举中,有着10年*龄的他高票当选为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了闫洼村实现乡村振兴的领头人。
“目前,合作社又申请到了一个80多万元的生姜深加工项目,计划上半年把车间建成,下半年投入生产,主要产品是姜粉、姜汁,不仅能增加生姜的附加值,还能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下一步,我和村‘两委’计划让全村群众的土地全部入股,继续扩大生姜种植面积,打造‘一村一品示范村’,争取让群众都富起来。”展望未来,杜飞飞充满信心。
(来源:平顶山新闻网记者常洪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