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秋季即将升入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只有最后一个学期了!!
很多家长纠结:
最后这个学期是继续留在幼儿园上大班?
还是去报个全日制的幼小衔接班?
这次滚滚特别请教了
有经验的清华妈妈——都都妈
为大家分享过来人的心得。
哲学家卢梭认为: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孩子当孩子,人生的各个时期都有它自身的价值。就好比近年来日益升温的“幼小衔接”,这个阶段虽然不长,但有它的特点和规律。文话童心群里的都都妈去年刚刚经历过这个阶段,曾发表过一篇自己的心得。今年,我们再次邀请她,在回顾去年陪伴孩子做好衔接的基础上,结合一年来小豆包的成长,为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如她所说,幼小衔接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事实上也是家长们的集体成长。
学前班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孩子到底要不要上学前班,这是困扰一些家庭的抉择。某位教育大V说“学前班发展到今天,不但不能让孩子们在智力、习惯、创造力等方面上一个台阶,反而在这些方面形成阻碍,已经变成了正常学制教育的‘骨质增生’,这个多余的东西本该切掉。”我理解,她所呼吁的是弱化学前班对幼小衔接的决定作用。
作为一名小豆包的妈妈,用一年的时间来观察班里孩子的表现,上没上过学前班,确实不是影响孩子学习进步和日常表现的关键所在。当然,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实际,有的是因为孩子的出生日期赶不上开学季,因此学前班是必然过渡;有的是因为孩子成熟晚,担心应届上学跟不上,想上一年学前班打好基础;还有的因为公立幼儿园啥都不教,家长们担心孩子吃了学习的亏,所以放弃大班直接送到学前班,这些理由都成立。
归根到底,学前教育也好、义务教育也罢,仅仅把教育看成是外部效应,认为上了就怎样,没上又怎样,这种认知是简单粗暴的。决定上学前班或者已经上了学前班的家庭不必多虑,淡化学习内容,重视学习习惯,适当增加孩子课外的玩耍和运动时间,寻找玩和学之间的平衡就好;没有让孩子上学前班打算的父母,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准备,相信孩子入学后同样能适应得很好,甚至,更好。
基本素质的衔接
从幼儿园到小学,有几个非常基本的素质要求需要家长提前有意识地引导,那就是“起得来、坐得住、跟得上”。
先说“起得来”,重点是作息上的调整。能在家门口上学的孩子是幸福的,让他们多睡会儿比什么都强。但事实上许多家庭都要付出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路上,加上早餐时段,生物钟怎么也得比幼儿园时提前一个小时,并且基本没有午休的条件。所以从暑期开始,应适当提前孩子入睡的时间,哪怕一天提前5分钟,通过一些激励措施,让孩子改变睡前磨蹭或贪玩习惯。
同时,家长们可以提前储备一些早餐食谱,毕竟在家用餐是最经济也是最卫生的,统筹得当的话,时间成本并不高。我们家从叫醒到洗漱,吃完早餐出门,一般在半个钟头左右。这段时间里,我习惯用广播作为背景音,一方面便于自己了解时事热点,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间接学习的途径。如果不得已需在外就餐,爸爸妈妈最好在开学前提前考察一下住宿周边或学校周边的用餐地点和食品安全,哪里吃、吃什么心中有数,不至于开学后一通忙乱。
再说“坐得住”,小学严格按照课表排课,课程时间固定,强调课堂秩序,这就要求孩子们不能像幼儿园一样自由散漫,必须延长注意力时长,且有一定的纪律意识。这需要家长在入学前帮助孩子慢慢树立时间管理的意识,引导他们分时间段完成不同的事情。
比如,暑假中把一天分成几个时段,有阅读时间、休息时间、玩玩具时间、看电视时间、运动时间等等,在一个时间段里尽量不去做其他时间段该做的事情,延长这段时间当中他们的专注力。比如读一本书,就让他们一直读下去,家长尤其是家中的老人千万不要轻易打断或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一会儿喂个水果一会儿让做别的事情。
还要跟得上,尤其开学头一个月,是孩子建立对学校、对学习第一印象的关键时间,如果这段时间里总是出错,总是挨批,总是挫败,总是跟不上,肯定不利于他们对今后学习生活的憧憬和自信。因此,孩子不上学前班不代表家长就能摆出“静待花开”的姿态当甩手掌柜。推荐一个方法,向身边高年级的好友家庭借来课本,家长们通读一遍,对课本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有所认知,然后抛开书本,记得一定一定不要照本宣科提前给孩子在家预习一个遍,而是结合自家孩子的年龄和性格,在日常的生活和玩耍中去浸润式地辅导,让孩子对教学内容有所了解,有点感觉就行。
注意,最好是知识的铺垫,而非正式地教授,让孩子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和节奏感比单纯记忆知识点更重要。有的孩子在学前班学的特别用劲,甚至用力过猛,上了学反倒自以为全都掌握了以致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这样的例子年年都有。我们主张循序渐进,重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孩子不累,家长不急,这样的状态才是最好的。
身体素质的衔接
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不仅是父母最大的心愿,也是他们能过好长久一生的重要基础。运动、锻炼,不应是从幼小衔接才开始,而是伴随孩子成长过程一直需要引导的生活方式。不过,除了一般的跑、跳、投掷等能力,小学一年级对一些特定的运动项目有达标要求,如果孩子运动细胞不是特别发达,可以适当在学前的一年或半年时间里,陪着孩子多玩一玩。
比如群里热聊过的跳绳,这也是我们家当初的一个难点,刚开始协调性明显不足,对摇绳的节奏和双腿的配合总是控制不好,很有挫败感。按照国家体质测试达标要求,公立学校一年级一分钟跳绳数个计满分,且是唯一多跳能加分的项目。我们家的从一个不会到一分钟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期间也是一波几折,除了勤加练习,也有科学方法。一年级体测还有跑步、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项目,一句话,别看孩子们平时跑跑跳跳比较多,但正规的体育运动并不多,耐力也不够,需要在生活中适度训练。
除了运动项目,身体素质的衔接还包括预防疾病和减少伤害。小学老师不是幼儿园保育员,很难有精力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体状况,孩子生病或受伤,不仅影响学业进度,一家人的生活节奏和心情都会受影响,所以父母平时给孩子多叨叨一些健康、安全知识很有必要,比如强调病从口入,饭前便后必须洗手,给他们书包里放一张手绢或者备一些湿纸巾;强调不要等口渴了再去接水喝,在学校至少喝上3杯水;强调认真做好眼保健操,注意坐姿站姿;强调课间玩耍不要打闹,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部位等等。
具体课程的衔接
说了基本素质的衔接,再来聊聊家长们关心的小学课程。国家制订的教育大纲不是为聪明的孩子打造的,而是普遍适用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发育特质,因此只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加上有过硬的身体素质作保障,即使学前零基础,知识的学习最终都能慢慢赶上。结合一年来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跟大家推荐一些实测好用的方法。
语文课
年开始,北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改,先教识字写字,再学汉语拼音,我很赞成,毕竟拼音相当于汉字的普通话音标,是一套独立的符号体系,与孩子们之前听故事、看绘本所积累的文字体系是不一样的。新版教材尊重孩子的发育规律,先从识读开始,把生活中的积累运用起来。课本上还有偏旁部首、笔顺笔画等提示内容,对学生们系统建立起汉字学习的体系有较好的辅助。当然,总体要求并不低,认读字数从过去的个字增加到了个,每天还有指定的课外阅读内容,以扩展孩子的识字范围。
语文课幼小衔接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大量阅读!
阅读的基础是识字,事实上,一般的孩子四五岁开始,都会表现出对识字的兴趣,可以帮助他们多留意、多积累“生活中的汉字”。并不建议机械地认读或是早早地指读,但是可以接触,比如把识字卡当玩具,跟孩子一起玩游戏:1分钟计时闯关,不认识的叫“过”;或者把卡片铺满地,按主题要求来找字,比如找食物、动物、颜色等;还可以蒙上眼睛盲选卡片,然后根据选到的字来组词造句。游戏,本就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
但是需要提示的是,入学后学校老师会要求指读,为了让孩子眼到手到心到,加深记忆。我认为早期阅读不必如此,可以让孩子看着书本家长讲就好,到幼小衔接这个阶段(就从这个暑期开始吧)可以尝试指读的方法,这对入学后迅速熟悉汉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顺笔画有好处。
第二个建议:感受书写。
所谓见字如面,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不仅有助于在校学习,也是受益终身的财富。但真心不提倡太早要求孩子书写,太小太早了孩子握笔不稳,写字吃力,写不好容易产生挫败感,遇到急脾气的家长再训斥几句,孩子就更加厌恶写字了。这里说的是感受书写,可以买一些田格本,给孩子看一些字帖或书画展览,让他们多看看中国特有的方块字,讲讲如何欣赏汉字之美。
等到开学前的暑期,孩子基本也6周岁了,可以用田格本每天或隔天写三五个基本的汉字找找感觉,同时有意识地训练一下书写自己的名字,因为开学三周后一般就会有课堂测试,需要孩子能迅速且美观地署上姓名。初学写字期间原则上不用太拘泥笔顺笔画,以免和入学后的要求不一致,重点应该放在坐姿和握笔姿势上。“头正、肩平、臂开、背直、脚平放”,这是坐姿歌谣,“拇指食指捏着,中指下面托着,笔杆向后躺着,笔尖向前斜着”,这是握笔口诀,尽管各所学校会有不同,大致意思如此。
第三个建议:练习说话。
说话还用幼小衔接吗?事实上,中国特色的语文教育,最后出成果就是看谁会说,谁会写。大学毕业找工作,工作以后论能力,很多场合还是看谁会说,谁会写。我所谓的练习说话,是指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遣词造句,会使用完整句式,能清楚生动地描述某个场景,当众发言时能不忸怩不怯场声音洪亮。一年级下学期语文开始有小练笔作业,即短作文,我教给孩子“五官式”写作法,即把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触摸到的场景写出来,再添加一两句心理活动,内容足够充实。
幼小衔接时可以多跟孩子玩词语接龙、绘本复述、家庭故事会、阅读分享会等,培养孩子当众说话的习惯和自信,也可以跟孩子有主题地聊天,鼓励孩子就一个话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实践证明,有了这些铺垫,入学后无论是班里自我介绍还是课上回答问题,或者课后跟新同学交往,孩子都能在说话这一关上过渡的更好。
第四个建议:诗文熏陶。
一年级语文课本有唐诗、散文、歌谣、声律等,均朗朗上口,同样是吟诵月亮借以抒怀,新课本选择的是《古朗月行》而非《静夜思》,意境更加深远,还增加了《江南》《风》这样的美文诗篇。不仅如此,新教材还注重传统文化的浸润,比如书本上有孩子们扮演《西游记》角色的活动画面,识字环节里还有京剧人物的形象等。
这几年的中高考题目,传统文化比重不断加大,为了适应这种教学形势,建议在入学前除了儿童故事,也给孩子听听美文诗篇,下载一些有品质的音频节目,让孩子们感受一下语言文化之大美。比如小童播讲的《声律启蒙》、《最美中国童话》,凯叔的唐诗99首精选读本,以及我们家孩子喜欢的“濮哥读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