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白话注解对照桂林古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感受风邪,四肢疼痛而烦扰不安,脉象浮取见微,沉取见涩而转长的,为邪去正气来复的征象,疾病将要痊愈。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病,脉象浮的,是外兼表证未解,可以用发汗法治疗,宜用桂枝汤。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不汗再服。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腹泻而口不渴的,是属于太阴病。因为脾虚有寒,应当用温补的方法治疗,可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阴。太阴寒湿内郁,应当出现身体发*,如果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能形成发*证。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这是脾阳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因此,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汤主之。

本来是太阳表证,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出现腹部胀满时作疼痛的,这是误下伤脾,邪陷太阴,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如果出现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是实邪内阻,用桂枝加大*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桂枝加大*汤方

桂枝三两大*二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太阴病,脉象弱,病人虽暂时未腹泻,其后一定续发腹泻。对于这种病人,假如应当使用大*、芍药的,也应当减量使用。这是因为病人脾胃之气虚弱,容易受到损伤的缘故。

太阴病,大便反鞕,腹中胀满者,此脾气不转也,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者,*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

太阴病,大便反而硬,腹中胀满的,这是脾气不转所致,用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治疗;如果肚子不胀满,反而气短,用*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治。

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方

白术三两枳实一两半干姜一两白蜜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先煮三味,去滓,取三升,纳白蜜烊消,温服一升,日三服。

*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

*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分温三服。

太阴病,渴欲饮水,饮水即吐者,此为水在膈上,宜半夏茯苓汤。

太阴病,口渴想喝水,但喝水后又呕吐,这是因为原来有水饮在膈上,可以用半夏茯苓汤治疗。

半夏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茯苓四两泽泻二两干姜一两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再服,小便利,则愈。

太阴病,下利,口渴,脉虚而微数者,此津液伤也,宜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太阴病,腹泻后,口渴,脉虚而微数者,这是伤了津液,可以用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来治疗。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方

人参三两白术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不下利、吐逆,但苦腹大而胀者,此脾气实也,厚朴四物汤主之。

太阴病,不腹泻也不呕吐,但就是腹部大而胀满,这是脾气实(脾肿大),用厚朴四物汤主治。

厚朴四物汤方

厚朴二两(炙)枳实三枚(炙)半夏半升(洗)橘皮一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不吐、不满,但遗矢无度者,虚故也,理中加*芪汤主之。

太阴病,不呕吐,也腹满,但是大便次数很多,这是气虚造成的,可以用理中加*芪汤主治。

理中加*芪汤方

人参三两白术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芪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欲吐不吐,下利时甚时疏,脉浮涩者,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太阴病,想呕吐又吐不出来,腹泻有时多有时少,脉浮涩的,用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炙)茯苓三两白术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吐逆,腹中冷痛,雷鸣下利,脉沉紧者,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太阴病,呕吐上逆,腹中冷痛,肠鸣腹泻,脉沉紧的,用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主治。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

柴胡半斤*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茯苓三两白术三两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有宿食,脉滑而实者,可下之,宜承气辈,若大便溏者,宜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太阴病,有宿食在内,脉滑而实的,可以用下法,适合用承气汤类,如果大便溏的,可以用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治疗。

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方

厚朴三两枳实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1时到3时之间。

白话注解说明

本人是民间中医爱好者,在学习中医经典中发现《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非常好的一个珍贵版本。南阳医圣祠里的镇馆之宝就是白云阁《伤寒杂病论》(与桂林古本出自于同个版本)。这本书是张仲景第46世孙张绍祖贡献出来的家传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但学术界关于它的争论很多,所以关于它的注解基本上找不到,没名门大家对这本书进行系统的注解。对于没有一定医学基础和古汉语基础的初学者来说,确实晦涩难懂。为此,本人就对这本书进行一个简单的白话文注解,以帮助现代自学中医者理解古文。本次以段译的形式,一段原文,一段译文,对于处方部分没有做注解。本次白话文注解,首先以网上流行容易查到的宋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译文为主要参考对象。两本书都没有的内容,则由郑州民间中医爱好者刘建*(

故乡的云)完成白话文注解工作。书中带有“[译文]”标记和“()”括号内的内容,均为刘建*所写。整本书在注解过程中,参考了《南阳林山注解·白云阁·伤寒杂病论》、倪海厦注解《人纪·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竹斋《伤寒杂病论会通》;六气主客等部分,参考了钱婷婷《*帝内经·素问》的译文。在此对参考过的网站、文献和提供帮助的前辈表示感谢。由于本人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亦可将错误之处指出,让我们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完善。本资料可以自由传播,但不得用于商业用途!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