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姜宝千广灵莎泉姜氏先祖来历探 [复制链接]

1#
程少为出诊的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564/

无论是风里,还是在雨里,我都在这里守候着你~

阳光无限,一起旅游

广灵莎泉姜氏先祖来历探

姜宝千撰我在左云县工作,自幼喜爱文史。从年初春开始,已走访完左云县所有村庄(多个),40万字的《左云村落文化》书稿已完成。其中每个村的姓氏来历、建村年代、族谱以及老墓碑是我研究记录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走访和编撰书稿的过程中,也总结出一点这方面的经验。最近翻阅年由正禹主持编撰的《姜氏族谱》后,感慨颇多。编撰族谱是一项浩繁的工程,这么详尽完美的族谱,我在左云县还没见过,姜氏族人应当永记正禹付出的辛劳。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不知道先祖“一朝”从何处来,这一悬念将成为姜氏族人永远的心中憾事,作为姜氏族人,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将此事澄清。依我的浅见分析,莎泉姜氏是明末大同总兵“姜瓖”的后代。下面我将理由一一说明,以求族人们指正。一、从先祖来莎泉的年代分析。先祖“一朝”的墓碑立于乾隆二十五年(),碑文中无“耆民”或“耆老”(七十岁以上)二字,有曾孙天命、天申,曾孙的名字用的是“乳名”。由此两点可初步断定,先祖去世时将近七十岁。按当时的移民*策分析,先祖“一朝”应于康熙五十年前后来莎泉,来时二十多岁,已有妻儿,但儿子很可能不记事。二、从经济状况分析。(一)先祖“一朝”行五,坟在东水口,“一淮”行八,坟在把石,西堡的姜氏族人是“一淮”后代。东水口和把石过去都是清洪水地,古代的耕地是农人的命根子,能把坟地擒在水地而没擒在坡地,说明经济实力较强。(二)族谱中记载:“东水口老坟和窑青老坟共有11通老碑。东水口老坟原有牌楼”。当时的石碑和牌楼从山上选石、取石、打磨、镌刻等全靠人工,立一通碑要花费很多银两,这么排场的坟茔,通常情况是官宦和老财人家才能办到,这也说明当时家族经济实力雄厚。(三)从族谱中“老云”一章分析。先祖一朝兄弟八人,有五人娶妻,当时的社会最多算刚刚稳定,普通农人能养活八个儿子已经相当不容易,更别说能娶五个儿媳。这充分说明先祖一朝绝非普通的农人出身。(四)族伯“乃熊”上世纪末站街时和我说:老辈人相传,先祖兄弟俩是从南边背着“篓垛”来的,篓垛里四周是杂物,中间放银子。我少年时,堂伯文选在坟上对我们小一辈的人说过:先祖一朝年老时,花大价钱请来好风水先生擒坟,经过长时间的勘察,风水先生给出三个方案:“功名”、“人旺”、“财旺”,三选一。老祖认为有人就有一切,所以选择“人旺”。因“姜”这种植物喜水和细沙,“水口”这个地名和“地性”与姓氏相辅相成,为了后代兴旺发达,所以将坟擒在“水口”。这两件事是先祖家境殷实的佐证,也说明了先祖的智慧。三、从文化传承方面分析。一朝的两个儿子姜智和姜达,七个孙子中的元德和元福都是庠生,庠生是县、府、院三次考试都通过的读书人,享受官府粮食补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在当时的农村是很稀缺的,一朝的碑文中有“……训养嗣孙,幸刻泮壁,颇光宗门……”,可见当时是多么光宗耀祖的稀罕事。当时的莎泉不可能是人口密集的大村,有私塾的可能性也不大,这四个庠生的文化很可能来自于家教。其次,清朝初年的生活条件艰苦、生产力低下,能重视和培养子孙读书,没有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的家庭根本办不到。再则,即使是朝廷给移民们特殊优惠*策,比如给土地、给牲畜、给农具等,普通的农人至少要三代人的努力,才能出有功名的后人,而一朝当世就培养出四个有功名的子孙,这在当时是奇迹。由此可推测为:先祖一朝出生于书香门第或将门之后。四、最大的疑点有二。一是,“一朝”的碑文上为什么只简单的说“一自北游,形若飘蓬”,而不说从哪里来?按常理说,这是首先要说明白的,尤其是迁到新地方的立祖墓碑,要首先介绍原籍是哪里,父亲是谁,兄弟几人,为什么迁来等?二是,老辈人相传,先祖从繁峙小木瓜村迁来,但族人庆荣两次去小木瓜村考证,该村有“江姓”,而无“姜姓”。从这两点分析,先祖有不可告人的苦衷,这是故意给后人留下的“谜”。那么先祖为什么这样做,下面简单来说一下“姜瓖”叛变的事。《朔州府志》载:“姜瓖,陕西榆林人。姜家世代皆明将,长兄“让”陕西榆林总兵,弟姜瑄山西阳和副总兵,瓖任镇朔将*印大同总兵官”。史料记载:姜瓖先为明末大同总兵,后投李自成,清兵入关后又投清廷,清顺治六年()反清。姜瓖依据大同城反清后,自称“平狄大将*”,一时间,明朝故旧和李自成旧部纷纷起兵响应,整个山西震动,对清廷造成了很大的震慑,清朝廷将精锐部队全部调集到大同,由多尔衮统一指挥平叛,史称“八王平叛”。顺治六年八月,姜瓖与其兄姜琳、弟姜有光被部将杀死后,开城门持首级献于清营。清廷对姜瓖恨之入骨,下令屠城并削城垣五尺。姜瓖死后,他的后人、近族及响应者盘踞在代县一直坚持反清,这场遍布山西全境、声势浩大的反清运动,于清顺治十二年()才被彻底镇压。(注:姜瓖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大*区司令员)先祖迁到莎泉的时间距彻底平叛姜瓖反清武装力量也就是五十多年,这么短时间内,朝廷不会放弃对姜瓖后人的追杀和迫害。到先祖去世时也就是百年左右,当年儿子们不记事,先祖一是怕朝廷翻旧账,二是姜瓖先是明朝的边将,乱世时自己统辖的武装力量不足以与声势浩大的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对抗,也难敌势头正盛的彪悍的清*,但内心不忘大明正统,为了大同一带的兵民免遭涂炭,所以先降李自成、后降清*、再后又趁清*北方兵力空虚反清,但当时人们受“忠臣不事二主”思想的影响,认为姜瓖反复无常,这对其后代来说也并不光彩。所以先祖索性将秘密永远的带走,只给后人留下两个谜。总之,先祖迁来莎泉,不是因为贫穷,主要是为避难,兄弟们多倒是符合当时的移民*策。另外,我女儿有一位50多岁的姜姓女同事,代县人,人很正直热情,家族观念也很强,称我女儿“小本家”。这位女本家介绍:“老辈人相传,古时代县的姜姓很多,散布在代县的城镇村庄,但很久以前都迁走了,大部分迁到南方,迁到海外的也不少,并都很有出息,以从事文学艺术为主”。从这个情况分析,代县的族人也很可能是乘清初朝廷无暇顾及迫害姜瓖后代的情况下,迁到南方。先祖一朝是因为响应朝廷宽松的移民*策,迁到北方,这样朝廷就不再深究。综上所述,我推测为:先祖一朝从代县迁到莎泉,地理方位与“一自北游”也符合,是明末大同总兵姜瓖的后代(至少是近族)。希望看到此文的姜氏族人,尤其是了解清初历史的,提出质疑,帮助更正。还是那句话:作为莎泉姜氏族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澄清先祖“一朝”的来历。广灵莎泉姜氏第十一世姜宝千二零二一年七月二十六日撰于左云家中。

往期回顾

有花栖居,适合大醉

(图片来自作者)

作者简介:

姜宝千,年生,广灵人,大专文化,左云县交通局职工。大同市作家协会会员,左云县三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左云地名录》副主编。自幼喜好古诗词和古文,近年喜好传统文化,作品见于《中国乡村》《左云文史》《左云文艺》及网络平台。

《花栖居》节选

花儿和文友们的心灵栖息地……

——《花栖居》

《花栖居》

团队

顾问:抚心致礼

主编:花儿

执行主编:千秋雪

编审:

览山邀月

岁月如歌夭夭

天天微笑云飞扬

谭四四

制作:谭四四

每天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姿势

《花栖居》投稿说明

万紫千红中,总有属于您的那一份美丽。欢迎将您的精彩绽放在这里。

各位亲爱的小主:

欢迎赐稿!

现代诗(3-5首)、散文诗、散文、小说、杂文、随笔,只要您愿意,任何体裁的精美文字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

来稿要求:原创(首发)

来稿邮箱:glxtss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