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引用丞相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那么益州疲敝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益州户口上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然而*队却有十万,官吏共有四万,九个人要养活一个兵,七户供奉一个官。负担太重了,蜀汉人民负担不起了。
图片来自百度
咱们前面讨论过,诸葛亮执*期间,坚持改革开放,蜀汉工商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蜀锦成为支柱产业,为蜀汉赚取了大量外汇。
但是国力在发展的同时,人口在增长,尤其是国家机器也在增长。蜀汉为了平衡几大*治集团,需要因人设事,那么无论*府还是*队,就得多做些编制。有了编制就得发工资、发奖金,这些钱不是宫里印的,需要老百姓出啊。
诸葛亮去世后,虽然蜀汉朝廷执行的还是诸葛亮路线,但是这个路线的最强大脑没了,执行的都是每个人个人理解的诸葛亮路线。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都执行了自己那一部分诸葛亮路线。
比如说北伐,就好像成了姜维个人的战争。
姜维很不容易。《三国演义》把他写成诸葛亮的接班人,好像他在蜀汉有特殊地位似的。其实这是演义。姜维并没有特别的地位,以丞相处理*务、任用干部的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即便真的看好他,反而更不会特殊对待他。
要说姜维呢,就不得不说两汉和羌戎的恩怨纠葛,那些大名鼎鼎的*阀皇甫嵩、董卓等等都是靠征西羌成名的,因而他们能拥有一支近乎私人的武装,做*队兼强盗。而马腾、韩遂、马超这些人,可以说他们是羌化了的汉人,也可以说他们是汉化了的羌人,都属于地方豪强。和中央*相爱相杀,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降。降了复叛,叛了复降。
其实呢,两边也都不是外人。羌人号称自己是炎帝后裔,世世代代就在陇西地区以农耕为生。汉武帝开疆拓土,“西逐诸羌”,导致这种冲突爆发。
汉宣帝时实行属国制,让羌人在原部落组织形式下,实行一定的民族自治;另一方面,又派遣护羌校尉,管理双边事务,化解西羌部落内部及其与汉族边郡吏民的矛盾,效果还不错。所以,宣帝以后,羌汉战争并不多。
王莽改制,推行大汉族主义,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策,强行推广郡县制,将羌人直接纳入中央集权的行*统治之下,从而与羌人原有的社会组织、传统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习俗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激起了羌人的反抗。
东汉继承了王莽的这一*策,组建了一支专事征讨、镇压羌人的作战部队,属护羌校尉率领。所以这支*队本身就是依赖于羌人,这就是董卓、丁原(吕布)他们存在的基础。如果边疆没战事,他们的编制、*费反而缩减。没事他们就得找点事,要不然说他们是*队兼强盗呢。中央*府还强大的时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还能来此参*建功立业。如曹孟德年轻时的志向就是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曹侯之墓”。这个梗就是指这事。
汉末中央*府一塌糊涂,在这天高皇帝远的地方,那就等于把妖魔*怪都放出来了。
姜维就出生在羌汉混杂的天水郡。他父亲名叫姜冏,是天水郡武装部干部。姜维十二岁那年,羌戎围攻天水,姜冏为护卫郡守,战死。郡守感念其功,十二岁的姜维顶了父亲的班,被封为中郎,天水郡参*。
年,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一出祁山。当时姜维和天水郡的几个干部陪同郡守马遵在各地巡查。蜀汉大*一到,各县纷纷响应。不知马遵怎么就怀疑姜维等人在搞阴谋,和蜀汉有勾结。于是自己偷偷跑了。姜维一班人被扔在荒郊野外,哪里也去不了。曹魏的阵营怀疑他们是蜀汉的人,投降了蜀汉的地方当然认定他们还属于曹魏。所以谁也不接纳他们。无奈之下,只得去丞相大营,直接向丞相投降。
马谡失街亭,一出祁山失败。诸葛亮撤*,投降的各县害怕遭到报复,跟着蜀汉大*一起入蜀。姜维从此和母亲失散了。
但是诸葛丞相对于姜维确实比较赏识,加奉义将*,当阳亭侯。诸葛亮还曾给蒋琬写信称: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是凉州上士。随后姜维跟随在诸葛丞相身边,参加了历次战役,六出祁山时,他已成为征西将*,领护*守卫丞相大营。
诸葛亮去世以后,姜维跟随蒋琬进驻汉中。蒋琬拨给姜维一支*队,进入陇西作战。
诸葛亮的战略是占据陇西以后,在蜀外有一块根据地,然后居高临下拿下三秦,这样就取得了地理上的战争主动权。所以在蒋琬执*期间,姜维屡屡出击陇西,虽然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由于不是举国之力发动的全面战争,一支偏师攻城掠地可以,却很难保住战果。
蒋琬去世后,姜维升为卫将*,协助费祎主持*务。费祎的主导思想是不再主动兴兵。姜维陈说,自己熟知西方风俗,所以可以拉拢羌、胡部族为我所用,这样就可以控制陇西。但是费祎总是以丞相都没能成功,我等皆不如丞相,更做不成。再者就是说姜维有过机会,不是也没拿下陇西吗?
但是由于姜维执行的是丞相的战略,费祎也不好完全制止他,但是呢拨给他的兵从未超过万人。
从年到年,姜维一共七次出兵陇西。
年,费祎被刺身亡,姜维升为大将*主张*务,觉得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战略打了。
年,年,年,姜维三出陇右,这个时期曹魏的主将是陈泰。姜维两胜一负,所取得的战果,又丧失了。
年以后,曹魏方面的主将换成了邓艾,年,年,连续作战,姜维都失败了。
朝中资格最老的老将*廖化理解*治规矩,没公开反对,只是私下嘀咕说,兵不止,必自焚。大家都明白,老将*说的就是姜维,智谋超不出敌人,力量也小于敌人,却一味用兵,将何以自存?
中散大夫谯周发表文章讽谏:发动战争一定要衡量国力,体谅人民的劳苦。不然滥用武力,涸泽而渔,一旦形势危急,危难立现,即便*谷子那样的智者也没有谋略能挽回败局了。
而征西将*张翼干脆在朝堂上直接阻止:我们国土太小,老百姓负担太重了,不能穷兵黩武了。
偏偏姜维又把皇帝身边的人得罪了。据说*皓是刘禅身边最亲近的宦官。和右将*阎宇很铁,因为姜维出师无功,*皓就暗中策划撤掉姜维,换阎宇主掌**。这事不知怎么被姜维知道了,姜维就对皇帝说,*皓虚伪奸诈,又爱弄权,必会危害国家,请陛下杀了他。刘禅没听还试图给他们做调解,说*皓就是个小人物,你大将*干嘛介意他。然后又让*皓去给姜维道歉、解释。姜维一看这情况,心里害怕了,年这次出兵后,干脆就在沓中带生产建设兵团,不回成都了。
小说说姜维九伐中原,其实姜维一共十三次出兵陇西。而成果就是在沓中有了一块农场。
到了这个时候,蜀汉的朝*已经无可奈何花落去了。除非诸葛亮再生,否则谁也没有回天之力了。蜀汉已经做得够好了,没有昏君滥杀无辜,没有权臣把持朝*,没有暴民扰乱经济。而且每个人都在自己合适的岗位上发挥着作用,君依然是君,臣依然是臣。但为什么国力还每况愈下呢?
我们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上,当然可以给他们总结出一百多个不足。例如,第一,皇帝执*太久,难免心生自满,即便看到问题,也觉得都是发展中的瑕疵。如果能想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也不会认为问题有多大;就如某些中年人,明明已经察觉身体不适了,医院,发要强调自己身体好,小毛病能够自愈,扛着的结果就是错过了最佳治疗期,一旦发病就要了命。
第二,官场上都是官二代接班,干好干坏一个样,靠资历熬资本,尸位素餐,阶层固化,没有活力。
第三,因为官僚集团的不作为,造成基层社会和朝廷断了关联,国不知有民,民不知有国。
诸如这般,我们还能列举出许多。但是本文主旨不是写《君主论》是吧,咱们就不在这里多着笔墨了。
总之,蜀汉的这些情报,目前都摆在了司马昭的案台上。所以司马昭才会认为,蜀汉是可以打一下的。即便一战打不赢,照蜀汉目前的国力,也不会给自己吃太大的亏。
最关键的是,不能光算*事帐哦,*治才是第一位的。
请移步《三国归晋之司马昭⑤司马昭之心唯有钟会才知
所以他派自己的*委参谋师纂,拿着自己的亲笔信,去关陇战区,给邓艾算算账,让他明白明白,什么才是*治。并且就让师纂留在邓艾身边。等于给邓艾派去了监*。
然后正式任命钟会钟会为镇西将*,都督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