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作为蜀汉权宦,一贯被视作反面人物。在陈寿的刻意渲染下,*皓甚至成了导致蜀汉覆亡的巨奸大蠹。
(*皓)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书董允传》
然而如果仔细梳理史料,便会发现*皓对*局的影响微乎其微,其人心术、行径也远非陈寿所言般险恶。
*皓甚至与姜维、陈祗、诸葛瞻等人保持了亦敌亦友的晦暗关系,可知他完全是个听命于主上的工具人,即刘禅身边的鹰犬,与历史上的常见宦官并无二致。
从另一方面看,*皓虽然游走于蜀汉高层,但并未深度干预*务,不过是刘禅口中的“趋走小臣”。可知*皓虽然无甚智勇,却也不应该为蜀汉的灭亡负上太多责任。
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华阳国志》
本文想就*皓的事迹及历史评价,探讨其背后的时代背景与陈寿的修史逻辑。
本文共字,阅读需13分钟
①*皓是否属于“权宦”
*皓在《蜀书》中无传,事迹零散分布在《后主传》、《董允传》、《二主妃子传》与《姜维传》中。
有趣的是,在上述列传中,*皓均是以奸佞小人的形象出现。几乎找不到任何正面评价或中立描述。
乍看之下,*皓属于竖刁、赵高一类的祸国奸宦,但仔细梳理*皓的发迹史,又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最重要的一处证据,就是*皓的掌权时间。
《后主传》记载,景耀元年(),宦人*皓始专*。
景耀元年……宦人*皓始专*。--《蜀书后主传》
景耀是蜀汉倒数第二个年号,也是实际意义上的最后一个年号。蜀汉在景耀六年()夏季改元炎兴,同年即被邓艾所灭。
换言之,*皓真正染指中枢,已经是在蜀汉*权的弥留之际。诸葛亮六出祁山,蒋琬、费祎休养生息,姜维九伐中原时,*皓都没有参与最高决策,直到九伐中原的尾声阶段,*皓才“始专*”。
景耀元年,宦人*皓始专*
如果结合时代背景,会发现景耀元年()是魏将诸葛诞覆败的同年,也是“淮南三叛”彻底宣告平定的同年。
(魏甘露)三年(即蜀景耀元年)春二月,大将*司马文王(司马昭)陷寿春城,斩诸葛诞。--《魏书高贵乡公纪》
这就意味着曹魏的内*已经趋于稳定,也预示着姜维的北伐前途更加黯淡,因此刘禅才需要改弦更张,改变对外策略,这也是*皓上台的大背景。
了解到这一背景,便可以看出*皓并非独立自主的权臣,而是替刘禅发号施令的工具。刘禅在幕后操纵*皓,*皓在台前制衡姜维,属于常见的君臣权术,并无甚新奇。
②董允、陈祗对待*皓的态度
《董允传》记载,*皓“媚上求荣”,被董允所憎恶,因此董允生前,*皓官不过*门丞。
(董)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门丞。--《蜀书董允传》
这是一条重要线索。
*门丞的秩阶极低,三百石,连县令的级别都达不到。而董允死于蜀延熙九年(),可知*皓长期遭受贬抑,早年根本不可能干预朝*。
(延熙)九年,(董允)卒。--《蜀书董允传》
董允死后,陈祗代其为侍中。延熙十四年()尚书令吕乂死,陈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
陈祗上台后“与*皓互相表里”,*皓这才“始预*事”。
吕乂卒,(陈)祗又以侍中守尚书令。--《蜀书董允传-附传》
(陈祗)与*皓互相表里,皓始预*事。--《蜀书董允传-附传》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一点,陈祗以朝臣身份交结宦官,本是宫廷大忌,却未遭刘禅猜忌,反而被记载为“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可知陈祗交结*皓,无疑经过了刘禅的默许。
(陈)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蜀书董允传-附传》
换言之,自延熙十四年()开始,*皓实际成为刘禅刻意提拔的内廷宫使。
那么陈祗掌权时(-),*皓的地位有多高呢?其实并不高,仅仅是从*门丞升迁为*门令,秩阶从“三百石”升到“六百石”。
*门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主省中诸宦者。丞、从丞各一人。--《续汉书百官志》
*皓真正发迹,实际是在陈祗死后()。景耀元年(),*皓从*门令一跃而成中常侍、加奉车都尉,开始操弄权柄。
(陈)祗死后,(*)皓从*门令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操弄威柄,终至覆国。--《蜀书董允传-附传》
所谓的“中常侍”,其实就是宦官版的“侍中”,二者的秩阶、员额,执掌完全相同,唯有服饰不同(见《通典》)。
侍中,比二千石。本注曰:无员。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续汉书百官志》
中常侍……本注曰:宦者,无员。后增秩比二千石。掌侍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顾问应对给事。--《续汉书百官志》
由于魏、蜀、吴三家的官制略有差异,因此对“中常侍”的称呼也有不同。
曹魏称之为“散骑常侍”,废宦官,用士人。孙吴称之为“散骑中常侍”。蜀汉承袭东汉旧制,沿用“中常侍”的故称。
注:官制史源,见《通典》,相关论述见*惠贤《曹魏侍中机构的发展和变化》。
至于奉车都尉,属于常见的加衔,与驸马都尉、骑都尉并称为“三都尉”,指代跟随乘舆銮驾的近臣。
陈祗死后,*皓为中常侍、奉车都尉
比较有趣的一点,在于陈寿的叙事方式。
陈寿刻意渲染了陈祗交结*皓的事情,却对陈祗抑制*皓权力的事情(*皓在陈祗在世时,官止*门令)草草略过,还把陈祗的事迹附于《董允传》之后,以作对比,似乎是借此非议陈祗。
从字里行间来看,陈寿对陈祗的态度相当不友善,虽然未详二人的具体恩怨,但这种略显刻意的叙事方式,明显夹带了私人情绪。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明确看到,无论是董允还是陈祗,都在尽力遏制*皓的发迹,因此陈祗远远谈不上奸险。
更重要的是,陈祗之所以交结*皓,也是为了揣摩上意(即“上承主指”),借以更好地服务刘禅。
③陈祗、姜维、*皓三者的关系
陈祗掌权()后两年,大将*费祎遇刺(),卫将*姜维上台,自此开启了“九伐中原”的漫长征途。
姜维上台后,与陈祗结成了内外同盟。
彼时的姜维率众在外,陈祗则利用尚书台的权势作为姜维的后盾,兼顾协调异见人士(比如阻挠北伐的谯周);而与陈祗“互相表里”的*皓,则负责沟通上意,传达天听。
大将*姜维虽班在(陈)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于维。--《蜀书董允传-附传》
于时*旅数出,百姓彫瘁,(谯)周与尚书令陈祗论其利害,退而书之,谓之《仇国论》。--《蜀书谯周传》
实际在陈祗领尚书事的八年中(-),姜维、陈祗、*皓三人可以视作同一条战线的盟友,当然,其背后离不开刘禅的支持。
刘禅、陈祗支持姜维北伐,与时代背景相关。
陈祗掌权的八年(-),与曹魏“淮南三叛”的时间(-)完全重合。而夏侯霸入蜀(),也带来了“司马懿营立家门,未遑外事”的重要消息。
夏侯霸降蜀,姜维问之曰:“司马懿既得彼*,当复有征伐之志不?”霸曰:“彼方营立家门,未遑外事。”--《汉晋春秋》
夏侯霸曰:司马懿营立家门,未遑外事
彼时的蜀汉君臣均认为,可以趁着曹魏内乱,进伐关中。因此在刘禅的默许与支持下,姜维才能屡屡北伐。
实际陈祗死后(),姜维的北伐大业便基本中断,连*权都险些被褫夺;最终被迫出屯沓中,以躲避*敌的攻讦。
(姜)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蜀书姜维传》
诚如前文所述,陈祗去世、*皓专*、诸葛诞覆灭,均发生在同一年(),这实际也是魏、蜀外部环境发生剧变的一年。
诸葛诞的覆灭,意味着曹魏再也不用担心东线的叛乱,也便因此腾出手来征伐益州。
照此论之,即使陈祗没有死于景耀元年(),以他“上承主指”的性格看,恐怕他也不会再继续支持姜维无休止的北伐。
换言之,*皓上台之后()钳制姜维,其背后乃是刘禅的授意。彼时的*皓,就相当于此前的陈祗,他们均是皇帝的代言人。
只不过由于姜维一心北伐,还没有来得及转换思维,因此才会出现君臣*见不合的情况。
简而言之,陈祗、*皓始终都是帝*,姜维则是坚定的北伐派。刘禅早年支持北伐,所以显得陈祗、*皓、姜维三人意见统一;刘禅后期打算停止北伐,姜维便因此显得格格不入。
④*皓、诸葛瞻、阎宇等人的关系
《华阳国志》记载,景耀四年(),诸葛瞻以卫将*身份平尚书事,荆楚集团的董厥、樊建等人共入中枢。
景耀四年,(诸葛瞻)与辅国大将*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蜀书诸葛亮传》
(董厥)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蜀书诸葛亮传》
东晋学者孙盛记载,诸葛瞻等人上台之后弹劾姜维,打算把他召还成都之后软禁,削夺兵权。
(诸葛)瞻、(董)厥等以(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异同杂语》
有趣的是,此事在《蜀书》中却有另一番写法。
在《姜维传》中,此事的发起者乃是*皓。*皓甚至拟定了姜维的替代人选,即右将*阎宇。
宦官*皓等弄权于内,右大将*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姜)维树(阎)宇。--《蜀书姜维传》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既然诸葛瞻、董厥、樊建、阎宇、*皓等人在废黜姜维的意见上如此统一,那是否能够说明,诸葛瞻等人是*皓的盟友呢?
这种想法当然是不对的。
因为诸葛瞻死前(),曾恨恨地表示自己“内不除*皓,外不制姜维”,因此无颜返成都。可见诸葛瞻与姜维、*皓的关系,远远谈不上友善。
(诸葛)瞻曰:“吾内不除*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元和郡县志》
实际诸葛瞻与*皓之所以在“废黜姜维”的问题上采取一致立场,乃是出于不同的*治考虑。
诸葛瞻、董厥、樊建等荆楚集团的少壮派,更多是出于集团利益的考虑。诸葛氏虽然祖籍徐州琅琊,实际一直被视作荆楚集团的一员;他们与凉州出身、曾为魏国将领的姜维,终究存在一定的心理隔阂。
至于*皓,主要是秉承刘禅的旨意。早在景耀元年(),刘禅便已无意北伐,他提拔诸葛瞻等人制衡姜维,也是希望借此改弦更张。
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姜维在听到*皓“废维树宇”的计划时,气得勃然变色,还上疏刘禅要求处死*皓。
(姜)维恶*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华阳国志》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皓给姜维“陈谢(道歉)”之后,姜维之后又通过*皓游说刘禅,最终出屯沓中,躲过了潜在清洗。
后主敕(*)皓诣(姜)维陈谢。(姜)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华阳国志》
姜维恶*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
这里不难看出,姜维之所以平安落地,乃是通过*皓的关系;可见*皓与姜维之间并无私人恩怨。
换言之,姜维上表要杀*皓,乃是演给刘禅看的一种姿态;*皓允许姜维出屯沓中,也是在借机向姜维传达刘禅的态度。*皓实际是作为君臣之间沟通的桥梁,远远谈不上奸佞邪僻。
⑤陈寿的个人意志与*皓的形象问题
通过上文论证,可以清楚看到,*皓发迹很晚,而且主要是充当替皇帝传递旨意的内侍,并无明确的*治立场,更谈不上干预朝*,与史书上的寻常宦官并无二致。
*皓之所以在《蜀书》中被描述得如此不堪,与陈寿的个人意志有关。
需要特别注意,陈寿在蜀汉仕宦期间,与*皓的私交相当不睦,这给了他污蔑*皓的充分理由。
宦人*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陈)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晋书陈寿传》
其实*皓的丑行,大多禁不起推敲。以下针对*皓的恶行记载,分别论述并加以辩诬。
(1)亡国责任问题
蜀汉既然是沦亡之国,那么后世修史时,便需要找出一个反面人物承担这个责任。
这种反面人物的选择标准是有惯例的,一般被授予“后宫女眷”或者“内侍宦者”。出于与陈寿的私人恩怨,*皓很自然地承担起这个角色。
实际蜀汉灭亡,最大的责任在于三人:其一是刘禅、其二是姜维、其三是诸葛瞻。
问题在于,刘禅是陈寿的故国之主,作为蜀汉的士大夫,陈寿于情于理都不应该对其口出恶语。
另外,陈寿曾经做过姜维的主簿,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也实在不好意思将亡国之祸推给姜维。
(陈寿)初应州命,(为)卫将*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门侍郎。--《华阳国志》
大概是念及旧日情分,陈寿在《姜维传》中对传主颇多回护,公开赞美姜维的朴素作风,还借用钟会的话来夸奖姜维的文韬武略。
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蜀书姜维传》
(钟会)谓长史杜预曰:“以(姜)伯约比中土名士,(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胜也。”--《蜀书姜维传》
钟会盛赞姜维
至于诸葛瞻,与陈寿家族颇有宿怨。陈寿之父曾被诸葛亮施加髡刑,陈寿本人又曾被诸葛瞻轻视怠慢。
(陈)寿父为马谡参*,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晋书陈寿传》
有鉴于此,陈寿存在诋毁诸葛瞻的理由。不过司马炎曾公开赞美过诸葛亮,还授意陈寿编纂了《诸葛亮集》。
(武)帝曰:“善哉!使我得此人(指诸葛亮)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汉晋春秋》
在此背景下,陈寿也不敢公报私怨,对诸葛家族有所非议。只好将亡国的祸水,尽数推给了*皓这个与自己有仇的宦官。
(2)刘永失宠问题
陈寿对*皓的污名渲染,可谓不遗余力。他甚至把刘永(刘备庶子)与刘禅的关系恶化问题,也推给了*皓。
(刘)永憎宦人*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疏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馀年。--《蜀书二主妃子传》
实际按照《二主妃子传》记载,刘永与刘禅关系冷淡,“至不得朝见者十余年”,完全就是刘永自己的问题。
因为*皓掌权一共仅有六年(-),换言之,刘永被疏远时,*皓仅仅是个*门丞、最多不过*门令。如此身份,怎么可能干预得了皇帝的家事?
(3)征信*巫问题
《姜维传》记载,魏*伐蜀时,*皓“征信*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最终导致了蜀汉覆灭。
(*)皓征信*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蜀书姜维传》
实际这番记载完全是避重就轻,信口雌*。
因为在*皓“征信*巫”之前,姜维便已率领主力屯驻在外,抵御钟会;在“征信*巫”之后,刘禅又派遣廖化、张翼、董厥等人援助姜维。
及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刘禅)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蜀书姜维传》
照此记载,“征信*巫”的意义何在?
此记载最可笑之处,便是所谓的“群臣不知”。彼时姜维率众在外,或许不知;诸葛瞻、樊建在内录尚书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对此重大的决策一无所知。
退一步来说,即使姜维、诸葛瞻等人确实不知,那陈寿又是如何知晓其中内情的?
概而论之,所谓的“征信*巫”之事,无非是陈寿出于私人恩怨,欲增*皓之恶,故意为之,可信度极低。
其实陈寿在历史书写中掺杂私人情绪,裴松之在为《三国志》做注时已经注意到,他在《孙奋传》中便明确提到了这一问题。
至(孙)奋死时,不得年三十、四十也。若先已长大,自失时未婚娶,则不由(孙)皓之禁锢矣。此虽(陈寿)欲增(孙)皓之恶,然非实理。--裴松之
(4)贿赂邓艾问题
陈寿记载,邓艾进驻成都之后(),本来打算杀死奸宦*皓,但*皓“厚赂邓艾左右”,因此得免。
及邓艾至蜀,闻(*)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蜀书董允传-附传》
*皓厚赂邓艾左右,得免
实际这番记载也明显失真。
因为邓艾破蜀后,骄矜滋甚,不仅收缴了全部府库财货,还擅自封刘禅为骠骑将*,甚至想封刘禅为扶风王。如此做派,最终惊动了司马昭。
(邓艾)承制拜(刘)禅行骠骑将*,太子奉车(都尉)、诸王驸马都尉。--《魏书邓艾传》
(邓艾)以为可封(刘)禅为扶风王,锡其资财,供其左右……文王(指司马昭)使监*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魏书邓艾传》
彼时成都一片混乱,跟随魏*西征的庞会(庞德遗孤),甚至借机公报私仇,屠灭了关羽留在成都的后裔。
庞德子(庞)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蜀记》
在如此高压的环境下,*皓家中的财物也必然被收缴殆尽,他又拿什么来“厚赂邓艾左右”?
其实陈寿这番记载,可谓一石二鸟。一方面塑造了*皓的贪鄙形象;另一方面也配合西晋官方的定调,佐证了邓艾的“不臣之迹”。至于事件的真实性,则实在很成问题。
⑥小结
诚如开篇所言,剥离陈寿的修史背景,可以看到*皓并非祸国乱*的奸宦,而是秉承上意的内侍。
也正是因为*皓始终都是作为刘禅的工具而存在,因此他才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治取向。
刘禅支持北伐,*皓便与陈祗、姜维互为表里;刘禅改弦更张,*皓便扶持阎宇,替代姜维。
可见*皓的一切行为,都是奉承刘禅的旨意。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姜维前脚欲杀*皓,后脚便与*皓和解,还在*皓的运作下“出屯沓中”。
了解到这一背景,便可以发现*皓并无明确的*治主张,虽然他与姜维、诸葛瞻等人的关系时阴时晴,但却不属于同类人物。
有趣的是,由于陈寿的叙事倾向问题,*皓这个长期担任*门丞的宦官,竟被塑造成蜀汉灭亡的主要责任人,这当然是出于“为尊者讳”的*治考量。由于刘禅、姜维、诸葛瞻等人出于种种原因不能被彻底丑化,那牺牲一个宦官也便合情合理。
诸葛亮、董允、陈祗掌权时,均秉承“抑制宦官势力”的*策;曹丕生前也曾贬抑宦官,重用士人(汲取东汉灭亡教训)。
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魏书文帝纪》
曹丕: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
可知无论在在蜀还是在魏,宦官都属于遭到打压的群体。因此陈寿“贬低宦官”的行为,不仅可以公报私仇,还十分符合当时的舆论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刘禅对*皓的评价最为精洽,即“趋走小臣”。
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者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指姜维)何足介意!”--《华阳国志》
此话是刘禅在和解姜维与*皓的矛盾时所说。其实也是在提醒姜维,*令的变化、官位的升降,乃是出于皇帝的意志,*皓仅仅是个传达者而已。
概而论之,*皓身上的种种污名,其实都源自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治环境,至于*皓其人,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皓无大恶,却获得与身份不相称的巨大骂名,也可以算是历史的黑色幽默了。
我是胖咪,百家号历史原创作者。漫谈历史趣闻,专注三国史。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Thanksfor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