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三国演义的朋友普遍把姜维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在蜀国后期有几场重要的战役,其中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算是三国后期蜀国最重大的事件了。这也被看做是姜维接替诸葛亮的最佳例证。
在蜀国阵营中,姜维属于后来者居上的人物。最早献身曹魏的国防事业,*事才能不须说,连神机妙算的诸葛亮都曾一度败于其手,可见此人本事了得。这样的人才,在蜀国不多见,但在曹魏阵营中却是不少,像司马氏兄弟、邓艾、钟会等人,都是出了名的将帅之才。从来物以稀为贵,姜维在魏国有这些人给比着,倒也显不出有多么优秀。
而姜维,在魏国本就不怎么显山露水,见诸葛丞相如此看重,自然也就乐得归降了。事实证明,姜维的选择没有错。有了诸葛亮的倾力栽培,姜维的*事智慧日臻成熟和完善。唯一的不足在于,姜维年轻,威望和地位还不足以驾驭大局。因此诸葛亮垂危之际,并没有让姜维完全接替自己的位置。
秋风五丈原。当李福奉刘禅之命前去询问诸葛亮后事的时候,诸葛亮先推蒋琬,再荐费祎。两代丞相人选都安排妥当了,却唯独对姜维没做特殊交代,可见诸葛亮并没有让姜维独当一面挑大梁的打算。
这让姜维很伤心也很失望,本想继承诸葛老师遗志,以攻为守,为蜀汉赢得更大生存空间。但孔明的交代非常清楚,三权分立,各负其责,自己作为*事干部,要想获得爵禄地位就只能依靠*功。于是姜维连连上表,定要出师北伐。早前,诸葛亮是六出祁山,后来姜维却是九伐中原,比诸葛老师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显然,蒋琬、费祎都是宽济博爱、墨守成规之人,对姜维穷兵黩武、一意北伐并不感冒。意见有分歧,矛盾自然也就产生了,于是费祎就出面做姜维的工作:“吾等不如丞相亦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原,况吾等乎?不如且谨守社稷,以俟能者。”不料姜维却说:“人生如白驹过隙,似此迁延岁月,何日恢复中原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见姜维不听劝告,也就只能听之任之了。
想来诸葛亮不让姜维“接班”也是有道理的:生逢末世,君王昏庸,再大的本事也难成大事。倘若姜维接手诸葛亮的全部事业,蜀国必将陷入更多的、无谓的的征战杀伐之中,直至像自己一样——到死方休。于国于民,有何益处?与其做无谓牺牲,不如分散姜维的权力,再给姜维找几个对手加以牵制,让蜀国自生自灭,顺应历史潮流。
对于诸葛亮的良苦用心,姜维并不理解,倒是后来司马昭说得极其到位:“人之无情,乃至如此!虽使诸葛亮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姜维虽然聪明且忠诚,但相比诸葛亮少了一份从容和世故,说到底还是因为他阅历不够。
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当然不敢把手上所有权利都交给姜维,而是权分三项,只给了姜维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