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虽然我没穿过婚纱,但是看着婚纱秀还是能想到当年结婚时的场景。”“那段乐清婚宴变迁小视频让人颇有感触,虽然都是爷爷奶奶辈的人,对过往的记忆却一点也没淡忘。”“蝴蝶拼盘,是我结婚时宴席的菜肴,今天在这里看到有种说不出的感觉……”8月18日晚,第三季新金龙正大城忆·星光之夜博览会在新金龙婚庆文化创意园国宴厅举行,不少老爸老妈观看后,都说这里不仅有唯美婚礼秀,更有浓浓的乐清记忆,好似一部乐清婚宴习俗变迁故事,让自己回想起当年结婚时的那一幕幕……
郑成花:幸福往事如昨日
年,郑成花女儿女婿拍25周年结婚照。照片由郑成花提供
这次婚博会以“忆”为主题,还展现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婚宴习俗。现场一段乐清婚宴变迁小视频,让不少市民回忆满满。75岁的我第一次观看婚博会,绚丽的舞台灯光与婚纱走秀相结合,真的很唯美。
我是上世纪60年代结婚的,那时候,双方连面都没有见过,我也只是听过男方的名字,结婚当天才是两人第一次正式见面,那时候结婚,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结婚前,我有偷偷跑去看男方的样貌,只是远远看到一个穿白衬衣小伙子的背影,觉得还不错。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结婚时脑子里没有什么“几大件”的概念,像我自己婚宴也没有,但一结婚就是一辈子的事情。
上世纪80年代末时,许多人结婚几乎不用花钱,新人面对毛主席像,由证婚人完成证婚就可以了。我的女儿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结婚,陪嫁了“三大样”。那时候结婚流行三样陪嫁: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流行的手表是“上海金钢手表”,价格在元左右,相当于当时一个人三四个月的工资,好在这款手表很耐用,经常听说有人戴了几十年都没有坏的,现在都成了古董表;那会自行车很少,永久牌自行车元左右一辆,结婚买辆自行车是很时尚的,不亚于现在买辆汽车当陪嫁;过去很多人穿的衣服都是自己做的,陪嫁一台缝纫机方便以后缝缝补补。
女儿结婚时没有拍婚纱照,她在25周年结婚纪念日时还去补拍了一套,可见每个女人都有一个婚纱梦。
一段小视频让我想起自己结婚、女儿结婚、孙女结婚。年孙女结婚时的婚宴,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酒席的菜肴盘盘有寓意,味道也相当赞,像石斛也加入到宴席中。
王小丫:宴席变迁有情怀
新时代精美婚宴酒席。赵宇统摄
婚博会上有不同年代乐清婚宴菜式的展台,50多岁的我觉得每一道菜背后都有着一段那个年代特有的故事。上世纪50-70年代的“十全十美”,上世纪80年代的“蝴蝶拼盘”,年到现在的新婚宴菜式……让人恍如回到过去,我看到不少市民纷纷驻足拍照。
这些乐清传统婚宴菜式有着浓浓的乐清味道。你看,上世纪50-70年代的“蝴蝶拼盘”中,每道菜都是蝴蝶形状,像双珠蝤蛑、八宝饭、蒜子鱼皮等不仅寓意美好,而且很浪漫。为了记录下来,我用手机拍了不少照片。
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谁家有喜事,一般都是在院子里搭个棚,请个厨师,烧一桌宴席。那会父母吃完喜酒,总将一些干食包好带回家,我最爱的是白切肉。
那个年代大家“吃不够”,家里好几个孩子,长辈往往都会将宴席上的好吃的食物带回家分给孩子。现在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家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吃更讲究,现在婚宴上的菜式真的很精美。年到现在的婚宴展台上,传统温州龙凤盘、金玉满堂、油淋温式大黄鱼、姜耳焗帝王蟹、福贵吉祥等,不仅菜名精致,食材更丰富,样式也多样,而且雕工精美,更注重菜品的意境营造,是一种视觉的享受。
我看过很多婚博会,这次婚博会上的乐清婚宴习俗展台上的美食让我回忆起当年自己结婚的场景。家人为我办婚礼,精心准备宴席,亲朋的祝福恍如昨天。一场婚博会给我带来很多美好回忆。现在的年轻人对“十全十美”“蝴蝶拼盘”都很陌生,但老一辈的传统宴席充满情怀,需要传承。
刘永杰:传统技艺需传承
刘永杰介绍传统宴席。董露露摄
将乐清不同年代的婚宴美食端上婚博会的主意是我想出来的。作为新金龙大酒店负责人,54岁的我从事厨师行业近40年。去年我被评授予“注册中国烹饪大师”称号,刘永杰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温州市第七批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乐清首个烹饪大师工作室。值得欣慰的是,新金龙酒店还在今年荣获“中国首届喜宴5钻宴会示范基地”殊荣。
这些年来,我致力于研究瓯菜,将其做精。与此同时,我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唤起民众对“非遗浙菜”美食的记忆。在我看来,餐饮是千年之业,精细的刀工、独具匠心的烹饪技法、雅致的摆盘,都体现工匠精神,厨师更像工匠……而这次挖掘乐清婚宴习俗,也是我秉承不忘老前辈技艺的初心,用了不少心思,展台上的菜肴也是我一道道亲手烹饪的。
就在婚博会当天中午,在后厨,我专心烹饪婚宴展台上的菜肴。我总觉得,做菜是手工技艺,不同于工业化生产,一招一式、一点一滴都有赖于师傅的口授心传,而我也在不断地向前辈学习,也将自己的所学传承给弟子。
上世纪50-70年代的婚宴,现在年轻人可能看过,但是没有尝过。像“十全十美”,这是当时富贵人家的菜,不少普通人家将它们当作年夜饭、婚宴菜肴。我是上世纪80年代结婚,当时的10道“蝴蝶拼盘”让刚从事厨师行业的我印象深刻,结婚时,父母还给我们买了录音机、裁缝车、自行车,这在当年是很时髦的。
我在刚开始做厨师时,雕刻喜宴上的龙凤头经常雕到凌晨四五时许,有时手受伤了还坚持。在我看来,这些都是匠心的体现。
我觉得新时代,年轻人对婚宴菜肴更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也更新潮。所以,从菜肴上,冷菜和热菜上都尽力呈现不一样的感觉,原料选择更多样,冷菜、热菜工艺更现代化。
王星荣:“八盘十”那点事儿
婚博会上的婚纱秀。赵宇统摄
我今年59岁,记得小时候,办年夜饭或者婚嫁喜事、满月酒、对周酒时采用“八盘十”规制,八个冷菜加十至十五个热菜的做法。比如小孩子出生满40天,就要摆几桌满月酒,男女双方的亲眷们都要来“送月礼羹”,客人们会手提“挈盒”来送贺礼,一对八角形状三层礼盒组成的贴金描画提梁“挈盒”,里面分别装着一刀双开肉、一条大黄鱼、一格细面、一盒蒸糕、五斤红糖、两斤桂圆或红枣,在每样东西上面放一株绕了红纸的柏树杈和葱,柏树代表松柏长青,葱则寓意聪明伶俐。
客人们到了,先喝一盏核桃红糖姜茶,再吃“接力”,一碗冒着热气的三鲜姜蛋素面汤,鲜美无比。“八盘十”,有十至十五道热菜:炒粉干或者拌面、家烧黄鱼、家烧蝤蛑、家烧蛏子、白灼虾、大蒜炒牛肉、泡胶菜白、桂花鱼、蹄膀、鸡灯丸、金针炒鸡块、乌贼炒芹菜、韭菜炒鳝鱼、酱蒸河鳗、姜醋醉牡蛎等,有的人家用全鸡全蹄,再加一个甜品汤,还上几个罐头,糖水桔子、糖水龙眼、糖水枇杷。
八盘冷菜有海蛰皮、鳗鲞、皮蛋、虾干、田蟹、洋米、花蛤、肉丸、熏鹅、荸荠丸等,可自由选择,后来冷菜改成双拼四大盘。客人们按辈分排座位,年长者坐“上横头”,有“酒龙头”“头位”,东家一般与“上横头”相对而坐,坐“下横头”,辈分低的坐在“酒龙头”和“头位”的对面。八仙桌上满桌的山珍海味,让人谗涎欲滴。江西汤盏锡壶瓶,糯米老酒炖烫喝。人们吃着喝着,有的大声猜起了“三拳两”:“哥俩好啊三星照,四季发财七个巧,五金魁首八匹马,六六大顺十全到”,气氛十分热闹。吃罢“八盘十”离席时,人们还把冷盘的菜分了,用土纸包好各自带回家给家人分享,真正做到“吃不了,兜着走”的光盘行动,那时没有塑料袋,全是可以降解的土纸,没有白色污染,非常环保。
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大厨,在那个年代,走乡串户,上门为红白喜事人家烹饪掌勺。一把厨刀加铁铲、炒勺和漏勺,就是全部家什伙。那个年代的大厨基本不会用味精调味,也很少有调味品;猪筒骨鸡架熬出来的“油汤”就是上好的高汤。厨师被人们称为“厨倌老司”或者“局长”,我一直纳闷,为什么厨师会叫“局长”?后来一想,吃饭不叫“饭局”吗?那么做饭烧菜的掌勺厨师自然就是“局长”了。
在家庭熏陶和影响下,我四个兄妹都会掌勺,厨艺都不错,“三碗头”或者“八盘十”都不在话下。六七年前,我在菲律宾创业时,业余时间注册了“豆果美食”和“好豆网”,我一边炒菜,一边把步骤用相机拍下来,利用晚上时间写好每道菜的详细步骤和做法,上传了道菜谱。《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以后,节目组出版一套同名丛书,我写的《姜蛋素面汤》也被收录印入书中。
岁月匆匆,时光进入21世纪,宴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家到大酒店、宾馆去办宴席,即便在家里搭起帐篷办宴席,也有专业厨师自带桌凳锅灶。办宴席的人家真的是省心省力,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办一次宴席,光八仙桌板凳就要借遍四邻八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