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深度解读姜子牙弥足珍贵的民族自觉
TUhjnbcbe - 2024/8/11 19:30:00

评价一部电影,可以从多种角度,或者剧情诡奇,或者人物立体,或者音画生动,除非是极致的烂片,否则都能从中发现闪光点。

对于这部饱受争议的动画电影,无论瑕不掩瑜,还是瑜不掩瑕,每位观影者都有基于各自立场的主观感受,众说纷纭未必是坏事,无人问津才是真的可悲。

自身而言,我是喜欢这部电影的,藉由三刷的经历,希望分享一些我对优缺点的理解和对创作者的揣摩。

01天尊为何要种下宿命锁

该桥段被很多人误以为是无用的煽情之举,乍一看好像如此,有没有宿命锁根本不影响天尊一统三界和分封诸神,我最开始也觉得格外牵强,似乎是强行加在姜子牙和小九身上的羁绊。

其实不然。理解宿命锁用意何在,必须看懂以下关键剧情。

原始天尊妄图一统三界,并非领土的侵吞,而是信仰的占据首先要说,三界并非天(仙)、地(妖)、人,这是现代影视剧的说法,而在中国传统神话中,三界指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封神演义里的跳出三界外,并非离开天地,而是指能够斩三尸、吞六气、超脱生死、逃过轮回法则,升入到更高层次的神仙界。

天尊的野望是创造秩序和占据信仰,他以选神为由挑起封神大战,再以绝对上位者的姿态来打破战乱,从而树立救世主形象,达到精神投射的目的。

狐族为祸人间,朝野生灵涂炭,这些根本不在他老人家的考虑范围之内,是人是妖,不过蝼蚁,都是可以随便丢弃的棋子。

如果把天尊简单理解为主宰三界,那格调就太低了,因为他本就天下无敌,肉体上的蹂躏无非是凡俗般的泄欲,于芸芸众生灵魂深处烙印下自己全知全能的形象,才是独属于天尊的高傲和冷厉。

如同宗教的灌输,封神大战就像一场洗礼,浩劫过后,邹狗们抬头望天,必然一边崇敬一边畏惧。

封神大战本质上是一场认知革命天尊要从精神层面统御三界,就必须把信仰实体化,就像耶稣之于基督,达摩之于佛教,在那个连“民智”一词都还未开发出来的时代,神鬼和信仰的作用基本趋同。

封建迷信无疑有着巨大的威力,虽然今天的我们可以从唯物主义角度出发去证伪,但科学难道不也仅仅是在人类目前已知的范围内去做所谓合理化的解释?

殷商“政教结合”,奉行巫术崇拜,纣王不仅是王朝的统治者,也是首席大巫师,只不过崇的是巫,拜的是鬼,这就与天尊代表的神权形成了本质上的矛盾。

因此,封神大战本质上是一场认知革命,封神封神,封给谁看?其实就是根除巫鬼在商朝的余荫,进而确立自己这派在三界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不仅要斩恶,更要斩善明白了天尊的立场,再理解姜子牙就容易了。从某种角度来看,封神大战也是一场选秀,不管是出于裙带关系还是能力显赫,姜子牙最终被领导选拔为自己在三界的代言人,负责散播和落实神的谕旨。

姜子牙脱颖而出的过程是坎坷的,分为两个阶段,并在电影中藉由天尊之口道出:不仅要斩恶(前期),更要斩善(后期)。

人需要知善恶和辩是非,但神不需要,神需要的是秩序,而秩序是冷冰冰硬邦邦的,摒弃掉温度和柔软,要的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服从。

就好像小孩踩蚂蚁,那是一种来自于更高维度的凌驾,三界众生是好是坏是忧是喜根本不值一提,难道我们需要顾及蚂蚁的感受吗?

所以姜子牙必须善恶皆斩,如果在代理神权的过程中夹杂了喜好善恶,那不就是存了人的情感和价值观?那其背后所代表的神权还与人权有何区别?这才是触及到了天尊的根本利益,是无论如何不能允许的。

宿命锁是用来磨砺姜子牙斩善成神的工具导演通过美轮美奂的片头2D动画呈现了姜子牙惩奸斩恶,但由人到神,这是远远不够的,而整部电影真正所讲,是姜子牙斩善的过程,宿命锁,恰恰是被天尊设计用来推动姜子牙斩善的。

从伊始斩仙台上宿命锁初现端倪,姜子牙不忍下手除妖;然后天尊瞧他十年都未想通,直接把小九推到面前;再到二人历经坎坷赶赴幽都,为解开宿命锁而打开归墟之门;最后转生失败却放出狐族冤魂,得知关于宿命锁的一切都只是虚妄。

姜子牙通过宿命锁发现了内心最真的善,放逐北海不仅没有动摇反而愈发坚定,甚至以实际行动去反抗,终于天尊失去耐心,想要逼迫姜子牙接受善恶皆斩的理念却适得其反。

如果没有宿命锁,姜子牙一开始就将毫无顾忌的把狐妖斩了,那么他心中将仍存有善念,又岂能成为天尊理想的代言人?这一切都是天尊计划好的,就好像我们拿小白鼠做实验一样,宿命锁是用来磨砺姜子牙斩善成神的关键道具。

所以他根本就不关心封神大战后黎民是否能够活的更好;所以他眼睁睁看着狐妖从斩仙台逃走却无动于衷;所以他十年间既不对小九下手也未曾庇护荒凉的人间;所以他为了助弟子斩善不止一次给予帮助,比如申公豹偷偷下界却未做惩处,比如对姜子牙踏出北海界却满不在乎;所以他不介意姜子牙知道真相也不介意小九的死活,推波助澜有意将其引致归墟,逼弟子再一次面对两难;所以他眼瞅着姜子牙变本加厉不知悔改,最后索性一片花瓣杀了狐妖,再也不加掩饰,逼姜子牙做出选择。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来自关于宿命锁的阴谋。

02救一人,还是救苍生

很多人诟病电影又在老生常谈“救一人还是救苍生”的电车难题,虽然剧中也确实提及,但这仅是背后真正主体的表面化和衍生向。姜子牙所坚持的并非“不救一人便无法救苍生”,而是在反抗强行把无辜生命拉进来作为题干逼自己做出选择的出题人——以傲慢无情的天尊为代表的“神”,或者说权威。

舍一人并不能救苍生救一人还是救苍生,探讨的是人与社会的核心价值问题,起源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杨朱,“一毛不拔”说的就是他,这里不展开讲,我也是写这篇文章时才去翻看的。

杨朱主张:“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也就是拔一毛不能救天下,舍一人也救不了苍生,因为身体是由毛发组成的,苍生是由生命组成的,不能借着集团主义的名义去损害个人,当我们从功利角度去做价值衡量而舍弃一人时,苍生就已经分崩离析而不复存在了。

电影主题并非个人与苍生电影并没有浓墨重彩的去描绘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大家可以仔细回想,片中的“一人”是小九,却毫无情感铺垫,大家根本无从寄托内心的不舍;而“苍生”的构建更加潦草,无非就是北海小栈里几个无关痛痒的妖怪和幽都路上一惊一乍的冤魂,这样的立意,很难说电影要表达个人与苍生的对立。

也许你会说导演水平有限,最初我也这样以为。第一次观影完我的内心是纠结的,好的地方却讲不出哪里好,烂的地方又道不明哪里烂;索性紧接着又看了一遍,结果自己完全被负面情绪占据,就像大多数人抨击该片剧情烂俗又刻意装逼;但随着五天后我鬼使神差的又一次走进影院,打算以嘲弄的姿态来继续深挖缺点时,却神奇的发现了不可思议的东西并被电影背后的深意有所触动。

以主创团队的专业能力和用心程度,如果要讲救一人还是救苍生,我完全相信他们能够驾驭然后拍出一部表象与内涵俱佳的商业爽片,至不济也可以照搬《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模式。

首先不吝笔墨的去渲染一人和苍生并让观众对其产生情感链接;接着简单明了的将天尊塑造为反派并通过他将一人和苍生对立起来;然后姜子牙经过锤炼和顿悟化身白发战神,来场震古烁今的天庭大战,统一两端观众,矛头直指天尊;最后众望所归的干翻虚伪的天尊且大声喊出:舍一人并不能救苍生,苍生就是每一个不愿做奴隶的人!我姜某人既要救一人,更要救苍生!

如果这样拍,既让观众们热血沸腾嗷嗷鼓掌,又让剧情得以升华振聋发聩,可是,没有如果,导演偏不这样拍,那他到底要讲什么?

电影真正表达的是反抗权威以天尊为代表的神权,可以为了创立秩序一口气毁掉人与狐两个族群,可以为了强插信仰弹指间葬送天下的幸福,这种情况下,为人为妖并无分别,普天之下都被牢牢掌控着命运,九尾、妲己、甚至姜子牙,俱是一出出刻意营造的悲剧。

因此,姜子牙和天尊的真正分歧是:神,究竟能不能操纵苍生。所以,剧情也并未虎头蛇尾,在姜子牙想清楚“什么是神”并斩断天梯的那一刻,这部电影就已经圆满了。

他对和天尊干架毫无兴趣,斩断天梯,就能断了人界和神界的联系,上苍将再不能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来随意干涉人间。

鸿钧也正是见到姜子牙初心不改而对其刮目相看,并认为他在对“神”的理解上超过天尊,才轻飘飘施以援手并象征性的各打五十大板。

基于此,电影借姜子牙之口喊出:愿天下再无不公。即是说,苍生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大家的,没有权威干预的世间才能更加美好。

就如同孙悟空,为何被世人尊崇,难道是因为他兢兢业业保个拖油瓶去西天取经?齐天大圣之所以能唤起大家,不正在于他的反抗精神?如果猴子甘当弼马温,那,就没有然后了。

生老病死也好,悲欢离合也罢,俱由深处其间的我们去承受,喜悦与痛苦,快乐与忧愁,不再受驱使和摆布,因为自由,才是最大的幸福。

03最后,写点其他的

深度主题上,《姜子牙》玩起了动画电影少有的哲学思辨,在神掌管万物的既有规则上做了大胆的尝试和突破,其深度做的很足。

但是,没有剧情上一气呵成的起承转合与角色上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整部电影的深度就显得浮于表面,缺少了足够的下沉讨论空间。

同样是动画电影,《姜子牙》和大友克洋的《阿基拉》都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更为强大而神秘的力量时,能否保持作为人的自觉乃至生出反抗的勇气,但是在把核心议题转化为叙事表现上,《姜子牙》却相形见绌的太多太多。

主题深度之于电影表现,是锦上添花却非雪中送炭,即使拿最有深度的电影去和书籍做比,也都微不足道,这是由不同艺术形式的本质差异所导致。

给电影以深度,而不是给深度以电影。

剧情很多人吐槽电影剧情弱智,逻辑不通,但这真的是剧情的问题吗?

我必须要说,艺术评判绝不仅靠主观感受,而是有着严苛的客观标准,正所谓阳春白雪难免曲高和寡。少年时我们学鲁迅,就记得茴香豆、闰土与猹;年龄大些再看,发现文章在批判吃人的旧社会;只有当人生阅历和文学素养都上来了,才能品出先生是在剖析人性。

同样的,当我们在流量明星和泡沫电影中浸的久了,还真的会欣赏电影艺术吗?

当我们评价一部电影,首先要明白该作品是人物驱动事件,还是事件驱动人物,如果连起码的知识都不具备,观影提示上的建议8岁以上观看,就指的不单单是生理年龄了。

《姜子牙》是典型的人物驱动事件类型,如果姜子牙不是一位充满了人性的神,就不会因为区区一把破锁而挥不下手中的打神鞭,也不会十年放逐不思悔过,更不会犯禁踏出北海甚至斩断天梯。

这一切都是基于人物特点来推动故事进程的,电影以公路片形式展开同样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人物塑造。

人物姜子牙在历史和演义中都是一尊入世又出世的大神,天生就适合讨论反抗神权的恢弘主题,即使电影为了表现张力放弃掉原本历尽沧桑的智者形象,也不该塑造成一个不谙世事且刻板迷茫的乌托邦精神追求者,瞅他那傻样也不像能洞悉事理的样子啊。

小九的设定也存了明显矛盾,内心里她坚持要找自己父亲,可外在上毫无理由可循,全片仅有的一处表现父亲的场景,不仅不是父慈子孝的欢乐时光,反倒是小九出嫁时父亲蛮横抢走了女儿唯一的娃娃,难道不该是递上娃娃并好言安慰让女儿放心上路吗?

于是,没头脑和不高兴凑了一对儿,漫漫长途中只剩尬聊,既不搞笑,也不温情,导致观众对圣父般的姜子牙和神神叨叨的小九产生不了丝毫共情,既没有爱,也没有恨,而是一种更可怕的情绪—无感。、

同样是人物驱动事件,哪吒的人设是反宿命论,通过抗争他成功的把命运攥在了自己手里,简单粗暴明了,毫不拖泥带水,两者对比,高下立判。

个人观感首先,《姜子牙》和《哪吒》是不应拿来做比较的,虽然前者斩断天梯放弃神的庇佑这一主题,比小屁孩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上升了不止一个高度,但后者定位就是合家欢,天生讨喜,谁愿意大过节的带着孩子去看一部深沉严肃的电影?

另外,大家评价电影好坏,总是习惯性用情节是否生动作为标准,虽然市面上绝大多数电影确实以此为依托,但电影艺术绝不仅仅是讲故事那么单一,否则,还谈什么文艺片、纪录片、甚至先锋电影?

好比你可以短暂留恋于浮华辞藻堆砌出的青春伤痕文学,也应该随着岁月沉淀逐渐学着品悟严肃文学的深沉,所以我们应该理性接受更多的电影形式,或者注重人物描绘,或者侧重作者表达,只要能够获得共鸣并引发思考,就是一部好的电影。

诚然,《姜子牙》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电影,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上都做的不够,或许是因为删减太多的原因,我却更愿意相信是主创团队能力有限,还暂时无法驾驭深邃议题和政治隐喻,拍不好就是拍不好,别总想着怪体制怪审查。

但我依然推荐,并认可这是一部值得多刷的电影,因为相比刻意渲染的主旋律和用春秋笔法写就的赞美诗,我透过《姜子牙》看到了弥足珍贵的民族自觉和很不一样的嬉笑怒骂。

就像今天已经年了,可悲的是很多人依旧把自己当“神”,他们高高在上理解不了我们不需要被选择被安排被拯救;可怜的是更多人浑浑噩噩,从被动到习惯甚至在俯首听命中渐渐生出了安逸;最可恶的是另有一批人做不了神,却时时鼓吹神的高贵处处维护神的权威,殊不知自己连“人样”都快混没了。

匪夷所思的优越,失魂落魄的自贱,丧心病狂的虚伪。

以上种种,到此为止,耽误各位看官时间了。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解读姜子牙弥足珍贵的民族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