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是图腾崇拜,更是太牢祭礼,最终回归美食羊
TUhjnbcbe - 2024/9/8 16:34:00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天宝年间,长安城来了一个诗才绝世、风华绝代的诗仙,三尺老宣,一支狼毫,李白在大唐盛世的长安城,醉眼观天下,挥笔诗百篇,惊了长安城,醉了翰林院!

然而,纵有绝世诗才,皇帝始终将它当成一个诗酒风流的文豪随侍身边,李白始终无法一展抱负,这首《将进酒》,就是他与好友岑勋、元丹秋在嵩山的颍阳山居登高相聚时所做。这首诗忧而不伤,郁而不结,气势磅礴,写尽了江山无限、豪情万里。

然而,这首诗中很少有人注意到的是一道美食,“烹羊宰牛且为乐”。自人类开始驯养羊以来,它鲜美无比的滋味,丰富的副产品,陪伴着人们渡过了万年的漫长时光,从不因为岁月变迁而改变。

回望五千年华夏文明,羊在人类的社会架构中始终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原文明,羊固然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而对于游牧文明而言,羊更是其经济架构中的主体。

从早期的图腾崇拜,到今天走入千家万户的美食,羊在给我们提供蛋白质的同时,也衍生了悠久灿烂的羊文化。

一个有烟火气的民族:崇拜是因为爱

羊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它的历史甚至比猪更为久远。早期,这种性情温顺的食草动物,是古代人类狩猎的重要对象之一。因为它味道鲜美、皮可以做成保护脚部的“鞋”,还可御寒。

羊被人类驯化,可能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随着人类狩猎技术的提高和活动范围的扩大,野生动物资源越来越少,直到无法提供部落所需要的食物,这就导致人类寻找新食物来源,原始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开始逐渐出现。

另一方面,人类在狩猎过程中,将一些活捉的幼兽或者是暂时不需要宰杀的动物圈闭起来,却发现这些动物能够与人共处,甚至繁殖,于是人类开始尝试驯养这些动物,从这个时代开始,羊开始伴随着人踏上漫漫的文明征途。

人类最早关于羊的记载,是始于有文字之前的“岩画”时代。在远古时代,人类用石器在自己的所居住的山洞里,用简单的符号记事、写意,甚至“抒发情感”,内容涉及狩猎、生产、动物、人。这是人类的思维与情感,在与自然的接触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是人类与自然产生的最早的“文化联系”。

这些岩画所反映内容异常丰富,生活生产、战争狩猎、风雪雨露、动物植物等,而其中基于心理和思维的原始崇拜、信仰也得到了体现,岩画是人类史前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文化遗迹,而其中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目前发现的大兴安岭岩画、贺兰山岩画以等近千处岩画中,羊的形象是最多的都有羊的形象跃然其上。内容也包括了狩羊、羊抵角、人羊共戏等,充分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与羊的密切关系。

这种关系,很容易发展成图腾崇拜!关于野兽,或者动物崇拜,在地球上不同的文明中都存在,它们的产生实际上代表着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而与其它文明相比,华夏先民的崇拜少了神秘,却多了许多烟火气,除了龙等人类创作和想象出来的动物之外,更多的是羊、牛、马、鼠、狗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这种崇拜相比我们的邻居更有人情味。

我们经常自称是龙的传人,但当我们溯源华夏文明的起源,剖析其传承脉络时,我们会发现“羊”的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我们的人文先祖伏羲、炎帝都与“羊”有着“血缘关系”,“三皇”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最早的部落图腾就是“羊”。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羌”为:“羌,西戌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华夏西北部的羌族,其姓就源于羊图腾。古文字研究证明,羌和姜的汉字构形反映了一种首戴羊角的图腾风俗。这种文化随着部族的迁移不断东进,最终融入发源于黄河的华夏文明,共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源流!直到今天,还有民族保持着特色鲜明的羊图腾崇拜。

将人类驯养的动物作为图腾,正好说明了羊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尤其是经济地位!人类对羊的崇拜除了以部落图腾的方式展现之外,还通过壁画、陶塑、饰物、画作来体现。从考古发现来看,年,考古人员在距今年前的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就发掘出了陶器制作的羊,在距今天约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也发现了形态优美的陶羊。

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石器时代,人类在刚刚掌握了陶器炼制技术时,就花费大力气制作了陶羊、陶狗、陶猪等器物,究竟制陶的先祖作为生活艺术家在搞创作,还是部落有组织的生产崇拜物?很显然是后者!

当人类由部落升级为国家形态后,人类的政治生活和经济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羊的的地位有增无减。当人类第一次掌握了金属的冶炼技术,步入了青铜时代后,羊就开始与青铜文化密不可分。在我国目前所存的青铜器中,有多种器具都有着羊形的纹饰。

年在湖南宁乡县的炭河里遗址出土的四羊方尊,就是青铜器晚期的代表作。四羊方尊是青铜文化“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它是采用块范法浇铸,将羊角、龙头分别好,然后分别放置在模具中再进行整体浇铸,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制作工艺,成为“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那么,工匠们穷尽心思、耗费无数精力、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铸成这样一件青铜礼器,不正好说明了羊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吗?除了四羊方尊之外,还出土了双羊尊、四羊首垒等精美的文物。从历史年代上来看,从夏开始,关于羊的器物在各个朝代都有发现。

除了尊之外,还有摆件、酒具、玩具、衣饰等,可以说羊已经渗入了华夏文化的方方面面。这种温顺无害的动物,不仅走进了人类的生活,成为了十二生肖之一,也为中华文明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动物元素。

风吹草低现牛羊:从太牢祭品到文明命脉

在华夏的传统文化中,羊这种温顺、驯服,能够为人类提供生活物资的动物,成为寓意着幸福吉祥、瑞兆祥瑞的象征,翻开中华字典我们会发现,许多代表吉祥美好的字都是与羊有关的。

汉代许慎的《论文解字.羊部》云:“羊,祥也。从羊,象头角足尾之形”。而《示部》“祥”下说:“福也。从示羊声,一曰善。”《墨子明鬼下》云:“有恐后世子孙不能敬莙以取羊。”“羊”通“祥”。

而亡羊补牢、顺手牵羊、替罪羊这些成语,再次证明了羊与早期人类生活的相关性。即使是拦路抢劫的土匪,也会把抢劫目标称为“肥羊”“羊牯”。

在华夏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周朝,其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形成了代表中华礼文化的周礼。在周礼中,许多重要的典礼活动都有羊的存在和参与。例如祭祀。祭祀是一种非常隆重的典礼,往往和鬼神、祖先、节气、战争等相关,在这些祭祀中,羊是非常重要的祭品。

《大戴礼记·第五十八·曾子天圆》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礼记第十七少仪》其礼,大牢(与太牢同)则以牛左肩、臂、臑折九个,少牢则以羊左肩七个,犆豕则以豕左肩五个。

在华夏传统文化中,羊代表了“礼”,在形容招待客人礼节之隆重时,往往是“杀猪宰羊”。花木兰替父从军十年乃归时,它的兄弟“磨刀霍霍向猪羊”。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在表达谢意时,往往以“羊酒”相送。

《史记.卷九三.卢绾传》:高祖、卢绾同日生,里中持羊酒贺两家。宋吴自牧《梦粱录.嫁娶》:次后择日则送聘,预令媒氏以鹅酒,重则羊酒,道日方行送聘之礼。

汉高祖和刘邦是一个里的发小,他们是同一天生日,当他们出生时,邻居们认为这是吉兆,牵着羊带着酒来表示庆祝。而宋代的风俗中,婚俗的聘礼中,就用羊来表达对婚姻的美好祝福。而在人类的十二生肖中,羊更是占有一席之地。

《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

羊之所以能够在华夏文化和风俗民俗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是与羊的经济地位分不开的。自多年前羊作为驯养动物进入人类生活圈以来,它就成为了最为重要的“六畜之一”,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它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

除了改善人类生活之外,羊还对人类的政治形态发生过重大的影响。羊、牛、马等大型牲畜的出现,使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类出来,产生了专事放牧的部落,进而演化出彪悍豪迈的游牧民族。而游牧民族放牧的主要对象,就是羊。

与牛和马相比,羊的经济优势格外突出,相比牛马等大型食草动物,羊的生长周期更短、繁殖周期也有优势,并且羊耐粗饲料、行动敏捷、性情温顺、喜欢群居,宜养性更为突出。与鸡、鸭等相比,羊又能提供更多的肉食,这就导致了羊在畜牧中的主导地位。

游牧民族占据西北的广大草原、戈壁,能够在五千多年的时间威胁着农耕文明,是羊为他们提供了维持生活的必须品。在贫瘠的草原上,羊肉可以提供蛋白质和热量,羊奶可以饮用,羊毛可以用来织成布匹,羊皮可以制作皮靴子、皮具等,就连羊粪也是极好的有机燃料。

可以说,没有羊就没有游牧民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秋高羊肥,有了充足食物的他们是最强大的时候,冬春之际,羊群羸弱,则是游牧民族最为困顿的时候。

游牧民族在作战时,后来往往跟着专门负责羊群的牧人,来为军队提供食物。例如汉朝在与匈奴的作战中,缴获的主要粮草就是大量的牛、羊肉。再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占据了广阔的草原,畜牧业极其发达,在其民歌中就能够得到很好地体现: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正是因为有了发达的畜牧业,才有了游牧民族的发展壮大,中原文明和游牧民族数千年的战争,其冲突的根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可能是源于近万年前,产业的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形态、价值观念的分野。

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诗经召南羔羊》

在这种不断的冲突与碰撞中,农耕文明与游牧民族不断的融合、影响,最终同源合流,游牧文明又重新融入到了主体文明之中,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一碗羊汤输了一场战争:羊肉回归美食

宋文公四年,楚攻宋。文公命大将华元领兵出征!华元是宋戴公五世孙,位居六卿,多次领兵出征,军事才华出色,是宋国的擎天砥柱。他先后事昭公、文化,其后又事共公平台,为宋国的“四朝元老”。

华元带兵赶到大棘,与楚军列阵而对,可是战斗刚一打响,华元就一马当先,带着冲进了楚军阵中,可惜的是,只有他一个人冲了进去,被楚军轻易俘虏!失去主帅的宋军大败!

《吕氏春秋》: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遂驱入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

这场战斗刚刚打响就输了,主要原因是华元的车夫羊斟!在开战的前一天晚上,华元下令杀羊犒劳士兵,却偏偏忘记了车夫羊斟!羊斟没有吃到鲜美的羊肉,第二天就直接把主帅送给了楚军。对于一个吃货来讲,口腹之欲没有得到满足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情,谁也不知道他开起车来有多猛!

华元被俘之后,宋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赎他,赎物才送一半,华元就自己逃回来了!是不是经常吃羊肉有强身健体的功效呢?也未可知!

羊斟之所以愤怒,不仅仅是因为受到了轻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羊肉太好吃了!在数万年前,不知道是哪个人类,将捕获来的羊肉,用一根木棍串起来放在火上烘烤,明亮的油脂不断地滴地火堆上,羊肉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当他咬下第一口时,羊肉作为美食的地位再也无人可以动摇。

在汉字中,对于美食最高的评价就是“鲜”。鲜由“鱼”“羊”组成,陆生动物中,唯有羊得到这种殊荣,而实际上,“美”字本身也是由“羊”演变而来。

羊之所以能够在人类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政治意象和经济地位,是与其鲜美的滋味密不可分的。无论是在新郑裴李岗,还是武安磁山,以及余姚河姆渡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羊骨、羊头等,有些骨头还作为甲骨文的载体传递着远古的文明之光,这些骨头毫无疑问是人类食用羊肉后的剩余。

从食物的角度来看,羊肉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蛋白质来源,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王朝如何更替,羊始终是人类餐桌上最重要的美食。

北宋苏东坡《次韵子由除日见寄》: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宋·晁公溯《饮兵厨羔羊酒》:沙晴草软羔羊肥,玉肪与酒还相宜。宋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其七十四》:金盘堆起胡羊肉,御指三千响碧空。

古代的诗人们毫不吝啬地用诗词描写着羊肉之美,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历来被视为豪爽的象征。除了羊肉自身的味道鲜美之外,华夏五千年积累的烹饪技术更让羊肉菜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流派技法,满足着人们的胃口。

在《本草纲目》中,羊肉被称为“补元阳益血气”的温热补品。不论是冬季还是夏季,人们适时地多吃羊肉可以去湿气,避寒冷,暖心胃。

西安的羊肉泡馍,配上糖蒜、辣子油;新疆的羊肉串,配上冰爽的啤酒;北京的涮羊肉,配上冰凉的汽水;无论是煎、炸、炖、煮,羊肉之美都能让你垂涎三尺。而更让人爱不绝口的是烤全羊。

《朴通事。柳羔羊》对烤羊肉做了较详细的记载:“元代有柳羔羊”,于地做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箅盛羊,上用柳子盖覆上封,以熟为度。”

更为豪爽的是烤全羊,将一只整羊放在炭火上烧烤,外表油亮金黄,肉质鲜嫩滑软,皮焦黄脆香,配上老白干,一口羊肉一碗酒,人生何等快意!这种人类最古老的烹饪方法,用了近万年时光的传承积累,为中华美食增添了诱人的滋味!

羊肉不仅仅滋味鲜美,更有温补的效果,冬天来临之际,生起炭火炉,架上砂锅,做一锅羊肉炖萝卜,配上香醇的粮食酒,吃完后一身是汗,浑身舒畅!

《汉书·杨恽传》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亨羊炰羔,斗酒自劳。”

至今,在很多地方还保持着“吃伏羊”的风俗。伏天消耗大,体内有积热,此时吃羊肉配烧酒,吃完之后大汗淋漓,能够以热攻体内热毒,故民间有“伏羊一碗汤、不用开药方”的说法。

今天,羊肉曾经的政治内涵已经逐渐淡去,但是关于羊的文化,却一直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中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并且,羊作为一种重要的养殖品种,成为了经济的重要环节,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着副产品。

羊肉也早已经回归了美食的本质,无论是架上炭火上的烤全羊,还是酥香滑嫩的手抓羊排,亦或是切成薄片的涮羊肉,都散发着独特香味。当我们看着肥嫩红润的羊肉,在红油汤锅中不断翻腾时,有没有感觉到“人生至美、无非羊酒”的大气!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那一夜,李白与好友相聚嵩山之巅,明月当空、松风徐来,美酒在手,羊肉飘香,仕途的些许坎坷又算得了什么?李白以驰骋万里的胸怀神思,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将时酒》,只此一首,足以名垂诗坛!

1
查看完整版本: 是图腾崇拜,更是太牢祭礼,最终回归美食羊